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和预后方面存在区别。发病机制上稳定型是固定狭窄致供需失衡相对稳定,不稳定型有斑块不稳定因素致狭窄突然加重等;临床表现中稳定型疼痛有固定特点和规律,不稳定型疼痛更重、规律不定;心电图表现稳定型发作时现缺血性改变且缓解后可恢复,不稳定型变化多样;预后上稳定型相对稳定但不干预可进展,不稳定型属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风险高需积极治疗监测,不同人群及生活方式对其预后有影响。
一、发病机制方面
稳定型心绞痛: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下,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满足心肌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从而引发心绞痛。其病理基础主要是固定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供需失衡相对稳定。例如,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时,心肌需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增加供血,就会诱发心绞痛,且每次发作的诱因、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等相对固定。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更为复杂,除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外,还存在斑块的不稳定因素,如斑块破裂、糜烂,伴有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等。这些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突然加重或心肌需氧量短暂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引发心绞痛。例如,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发作,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可能发生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二、临床表现方面
稳定型心绞痛:
疼痛特点: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尺侧等,一般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持续时间多为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
发作规律:有相对固定的诱因,如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发作频率相对稳定,在相同强度诱因下发作次数相对固定。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疼痛特点:疼痛程度较稳定型心绞痛更重,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十分钟,休息时也可发作,疼痛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如变为尖锐痛等,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效果可能不如稳定型心绞痛明显。
发作规律: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诱因不明显,可在夜间或安静状态下发作。
三、心电图表现方面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变化更为多样,除了ST段压低或T波改变外,可能出现ST段抬高(提示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痉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更严重情况),或者原有ST-T改变加重,也可能出现新的T波倒置等变化,而且在发作间期也可能存在非特异性ST-T改变。
四、预后方面
稳定型心绞痛:如果能够有效控制危险因素,规范治疗,病情相对稳定,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也可能逐渐进展,导致冠状动脉狭窄进一步加重。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范畴,预后相对较差,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和密切的监测。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影响类似,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相对更差,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过程,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在生活方式方面,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进展,所以这类患者需要严格戒烟、调整饮食结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