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是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的情况,按阻滞程度分为一度、二度(又分Ⅰ型和Ⅱ型)、三度,不同程度表现和处理不同,其病因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影响,儿童与老年人病因有别,性别非主因,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心脏病史易引发。
按阻滞程度分类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心房冲动传导延迟,心电图上PR间期延长,超过0.20秒,但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一般来说,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做心电图时发现。对于没有基础心脏疾病的年轻人,可能是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PR间期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病情进展。而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等,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因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是基础心脏疾病的一种表现,随着基础疾病的变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进展为更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类型。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可分为二度Ⅰ型(文氏型)和二度Ⅱ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心电图有典型的文氏现象;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如果心室率不太慢,患者可能仅有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若心室率过慢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对于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如果患者没有症状,心室率不太慢,可定期观察;如果心室率过慢且有症状,可能需要考虑起搏器治疗。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通常病情较重,容易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出现黑矇、晕厥等,一旦诊断明确,往往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心房与心室的活动完全分离,心房冲动完全不能传导至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患者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心室率过慢时可出现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等严重情况,甚至危及生命。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通常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来维持正常的心室率,提高生活质量和保障生命安全。
病因方面的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年龄因素:在儿童中,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与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病毒性心肌炎等有关。例如,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合并房室传导阻滞。而老年人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多与退行性心脏病变、冠心病、心肌病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容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相关问题。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在一些基础疾病的发生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在冠心病的发生上,男性相对更容易患冠心病进而引起房室传导阻滞,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冠心病的发生率也会上升,从而增加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患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风险增加,而这些心脏疾病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常见病因。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肥胖、高血脂等,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而可能引发房室传导阻滞。另外,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功能,增加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有心肌炎病史的患者,心肌在炎症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导致房室传导阻滞。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心脏结构存在异常,容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相关问题。患有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也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