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与年龄、肥胖、雌激素长期刺激、遗传、不孕不育等相关,有阴道流血、排液、疼痛、腹部包块等表现,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预后与分期等有关,可通过健康生活、规律作息、定期体检、合理用雌激素、遗传咨询来预防。
一、定义
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属于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具有腺管样结构或乳头状结构等特征。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年轻女性也可能发病,但相对较少见。
肥胖:肥胖女性体内脂肪过多,会导致雌激素的过量储存。脂肪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持续的高水平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增加患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风险。
雌激素长期刺激: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期不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长期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且不添加孕激素的女性等。
遗传因素:约5%-10%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具有遗传倾向,如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如MLH1、MSH2等基因)突变的家族,患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不孕不育:不孕不育女性长期不排卵,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增加了患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绝经后女性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量一般不多;未绝经女性可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阴道排液:可表现为阴道排出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若合并感染,可有脓性分泌物,伴有异味。
疼痛:晚期患者可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等。若癌肿侵犯宫颈管,导致宫腔积脓,可出现下腹部胀痛及痉挛样疼痛。
腹部包块:部分患者自己可触及下腹部包块,多为增大的子宫或盆腔内的肿块。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经阴道B超可清晰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等,若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等,提示可能存在病变。
MRI检查: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浸润深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可通过分段诊刮、宫腔镜下活检等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进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晚期患者,手术范围会根据具体情况扩大。
放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放疗可缓解症状。
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可采用静脉化疗、腹腔化疗等方式,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紫杉醇、铂类等。
六、预后情况
预后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等因素有关。早期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七、预防建议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体重,通过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和适度运动来维持健康体重。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期熬夜,维持内分泌系统的稳定。
定期体检:尤其是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B超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合理使用雌激素:需要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并同时添加孕激素,以保护子宫内膜。
遗传咨询:有子宫内膜样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尤其是携带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的女性,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自身患病风险及相关监测、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