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的诊断需综合多种检查。体格检查初步发现线索;血液检查可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症指标;心电图能发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室功能和心肌结构;病毒学检查帮助明确病毒性心肌炎病因;心内膜心肌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临床依情况选择。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首先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面色等。还会检查心脏相关体征,例如心率、心律是否正常,心音有无异常等,不过体格检查主要是初步发现可能存在心肌炎的线索,不能确诊。
二、血液检查
1.心肌损伤标志物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CK-MB升高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血清中CK-MB含量很低,当心肌细胞受损时,CK-MB释放入血,其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有损伤,对心肌炎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肌钙蛋白(cTn):包括cTnI和cTnT,是诊断心肌坏死更特异和敏感的指标。心肌细胞坏死后,cTn会在血液中升高,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对于心肌炎导致的心肌损伤诊断价值较高。一般来说,cTn升高提示心肌有不可逆的损伤,需要引起重视。
2.炎症指标
C反应蛋白(CRP):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反应时迅速升高。如果患者有心肌炎,往往会伴随炎症反应,CRP水平可能会升高,可作为判断炎症活动程度的参考指标。
白细胞计数:部分心肌炎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等炎症相关因素,但白细胞计数正常也不能排除心肌炎。
三、心电图检查
1.ST-T改变:常见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这些改变是非特异性的,但对于心肌炎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不同类型的心肌炎可能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2.心律失常:心肌炎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通过心电图可以发现这些心律失常的类型和频率,对评估病情有重要意义。例如,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或者Ⅱ度Ⅱ型及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时,需要高度警惕心肌炎的可能。
四、超声心动图检查
1.心室功能:可以评估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提示心脏收缩功能受损。
2.心肌结构:观察心肌的厚度、运动情况等。部分心肌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肌壁运动减弱等改变,有助于判断心肌受损的部位和程度。例如,局限性的心肌壁运动减弱可能提示相应区域的心肌有炎症损伤。
五、病原学检查
1.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病毒学检查。例如,采集咽拭子、粪便、血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或者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抗体。如果在血清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体,如急性期和恢复期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高,有助于明确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病毒感染的类型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感染较为常见,而对于成年患者,也可能有其他病毒如腺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病毒学检查的具体项目和方法。
六、心内膜心肌活检(EMB)
这是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且临床高度怀疑心肌炎时才会考虑进行。通过心内膜心肌活检可以直接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如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从而明确是否存在心肌炎以及心肌炎的类型等。不过,由于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需要谨慎评估其获益与风险比,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