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电活动在心房和心室间传导延迟或阻滞的现象分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各有特点相关检查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儿童成人老年人患房室传导阻滞情况不同需个体化评估处理。
心脏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电活动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出现延迟或阻滞的现象。心脏的正常电活动从心房发起,通过房室结传导至心室,从而引起心室收缩。当房室传导过程中出现异常,就会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分类及特点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0.20秒),但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患者通常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常见于健康人、运动员或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人,也可见于某些病理情况,如心肌缺血、心肌炎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分为二度Ⅰ型(文氏型)和二度Ⅱ型。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脱漏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恢复缩短,如此周而复始。患者可能有心悸、心跳停顿感等症状,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等。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果心室率不太慢且无症状,可定期观察;如果心室率过慢并伴有症状,可能需要考虑起搏治疗。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脱落。此型容易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危险性较高,患者可出现乏力、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传导系统病变等,通常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完全分离,P波与QRS波群毫无关系,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患者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心室率过慢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治疗上通常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相关检查及意义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类型,观察PR间期的变化、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等。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房室传导阻滞,评估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如活动、睡眠等)的心率和传导情况。
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房室传导阻滞情况,可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来明确阻滞的部位和机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儿童:儿童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果是先天性的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心率变化。对于有症状的儿童,可能需要更早地考虑起搏治疗等干预措施。例如,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儿童,如果心室率过慢影响生长发育或出现临床症状,应及时评估并考虑起搏器植入。
成年人:成年人的房室传导阻滞多与后天的心脏疾病相关。如果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一度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积极改善心肌供血,治疗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对于有症状的二度Ⅱ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应及时植入起搏器,以保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可能出现退行性变,更容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注意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情况,更要及时采取起搏治疗等措施,因为老年人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相对较高。
总之,心脏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心脏传导系统疾病,不同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上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