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诊断需进行病史采集与症状观察了解基本信息及症状相关情况、体格检查测心率心律及观察心脏杂音、心电图检查依据不同类型有相应表现、动态心电图可发现常规不易捕捉的心律失常、希氏束电图可精确判断阻滞部位综合多种检查方法明确诊断及类型部位并考虑患者因素影响。
一、病史采集与症状观察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健康状况等。不同年龄人群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可能不同,儿童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老年人则可能与冠心病、心肌病等有关。例如,老年患者若有长期冠心病病史,需重点考虑冠心病相关的房室传导阻滞。
2.症状相关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乏力、黑矇、晕厥等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频率、诱发因素等。如果患者曾有晕厥发作,需详细了解发作时的情况,如当时是否有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等。
(二)症状观察
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轻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仅有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而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出现上述的头晕、乏力、黑矇、晕厥等表现。例如,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由于心室率过慢,心输出量减少,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黑矇甚至晕厥。
二、体格检查
(一)心率与心律
1.心率:听诊时测量心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率明显减慢,可低于40次/分钟;而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率可能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减慢。
2.心律:观察心律是否规则,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可出现心律不规则,有脱漏现象。
(二)心脏杂音
部分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伴有心脏杂音,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时可能存在相应的心脏杂音,但心脏杂音并非房室传导阻滞的特异性体征。
三、心电图检查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0.20秒(老年人P-R间期>0.22秒),每个P波后均有相关的QRS波群。
(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逐渐缩短,如此周而复始。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呈规则的房室传导比例,如2:1、3:1等。
(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P间期和R-R间期各自规则,心室率慢于心房率,QRS波群形态取决于阻滞部位,如阻滞部位在希氏束及其上方,QRS波群形态正常,心室率约40-60次/分钟;如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QRS波群形态增宽畸形,心室率可低于40次/分钟。
四、动态心电图检查(Holter)
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律失常情况。对于间歇性发作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明确诊断。例如,患者症状发作不频繁时,常规心电图可能未记录到异常,而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发作时的房室传导阻滞表现。
五、希氏束电图检查
(一)检查原理
希氏束电图可以精确判断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通过将电极导管放置在希氏束区域,记录希氏束电位(H波)。
(二)不同部位阻滞的希氏束电图表现
1.房室结内阻滞:表现为A-H间期延长,H-V间期正常。
2.希氏束内阻滞:表现为H波增宽或分裂,H-V间期延长。
3.希氏束远端阻滞:表现为V波前无H波,或H-V间期正常但V波延迟出现。
通过以上多种检查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并确定其类型和阻滞部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在整个诊断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对检查结果和诊断的影响,例如儿童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注意电极的放置和操作的安全性,老年人则需考虑其基础心脏疾病等对房室传导阻滞诊断的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