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位性室性早搏是室性早搏的一种,其定义为室性早搏插入两次窦性心搏间无代偿间歇,发生机制与心室肌兴奋性增高、折返激动等有关,心电图有提前宽大畸形QRS波群且无代偿间歇等表现,临床意义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诊断靠心电图等结合检查,处理分生理性诱因去除和病理性针对基础病及评估用药等,特殊人群需特殊考量。
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与心室肌的兴奋性增高、折返激动等因素有关。例如,心肌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如血钾过低或过高)、药物影响(如洋地黄中毒等)都可能导致心室肌的兴奋性改变,从而容易出现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电信号,进而引发间位性室性早搏。不同年龄人群发生机制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导致间位性室性早搏发生,而成人更多与后天获得性的心脏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心电图表现
在心电图上,可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ST段与T波方向通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由于间位性室性早搏插入在两次窦性心搏之间,所以其后没有代偿间歇,也就是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之间的间距等于正常窦性P波间距的两倍。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心电图表现本身没有性别特异性,主要是基于心脏电活动的特征来判断。
临床意义
生理性情况:健康人在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能出现间位性室性早搏。这种情况一般去除诱因后,早搏可自行消失,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例如,长期熬夜工作的年轻人,由于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可能出现间位性室性早搏,充分休息后多可缓解。
病理性情况:如果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出现间位性室性早搏则可能提示心肌存在一定的损伤或病变,需要进一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病变程度。比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容易引发异位起搏点异常放电,出现间位性室性早搏。此时需要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控制早搏的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病,出现间位性室性早搏时更要谨慎对待,因为他们的心功能储备相对较差,早搏可能会对心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间位性室性早搏最常用和重要的手段。通过心电图记录到典型的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且无代偿间歇等特征性表现,即可明确诊断。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如心脏超声、血液生化检查等)来综合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间位性室性早搏。例如,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血液生化检查可以了解电解质、心肌酶等指标是否正常。
鉴别诊断:需要与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相鉴别。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心电图上P波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虽然也可增宽畸形,但与室性早搏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在形态细节上有一定差异,而且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多有代偿间歇等不同表现。通过仔细分析心电图上P波的形态、QRS波群的特征以及代偿间歇等情况,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处理原则
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处理:首先要去除诱因,如让患者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吸烟、饮酒、浓茶、咖啡的摄入等。一般去除诱因后,间位性室性早搏多可消失,通常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
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处理:针对基础心脏病进行治疗。例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使用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的药物等;心肌病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营养心肌等。如果早搏频繁影响患者症状,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谨慎选择,因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有间位性室性早搏且有基础心脏疾病时,更要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