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腺癌是起源于宫颈管柱状上皮或腺上皮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发病与年龄、性行为及分娩、HPV感染相关,有阴道流血、排液等临床表现,通过细胞学、HPV、阴道镜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等原则,预后与分期等有关,需定期随访,妊娠期合并者需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方案。
一、定义
宫颈腺癌是宫颈癌的一种病理类型,起源于宫颈管柱状上皮或腺上皮,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但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不过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这可能与性行为开始过早等因素相关。
性行为及分娩相关因素: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等会增加患病风险。过早的性生活使宫颈组织持续受到多种潜在致癌因素的刺激;多个性伴侣会增加人乳头瘤病毒(HPV)等病原体的感染机会;多孕多产会对宫颈局部组织造成损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等。
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HPV16型感染最为常见。HPV病毒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恶变。
三、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晚期可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出血量根据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情况而不同,若侵蚀大血管可引起大出血。
阴道排液:患者可出现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阴道排液。晚期因癌组织坏死伴感染,可有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
晚期症状: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性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毒症;晚期可有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
四、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通过采集宫颈表面及宫颈管内的细胞进行制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发现异常细胞。但单纯细胞学检查有一定的假阴性率,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HPV检测:高危型HPV检测可作为初筛手段,若HPV16、18型等高危型阳性,需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等。
阴道镜检查:若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或HPV检测阳性,应行阴道镜检查,观察宫颈表面血管、上皮等情况,发现可疑病变部位并取活检,活检是确诊宫颈腺癌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MRI等,可了解宫颈病灶的大小、浸润深度、盆腔及远处转移情况,有助于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根据临床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早期宫颈腺癌可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等。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早期患者,若符合一定条件,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放射治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适用于中晚期患者、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等。外照射主要针对盆腔肿瘤,内照射则针对宫颈原发灶及邻近部位。
化疗:常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综合治疗,也可用于手术前或放疗前的新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或放疗敏感性。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等,可采用静脉化疗或动脉灌注化疗等方式。
六、预后及随访
预后:宫颈腺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有关。早期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患者预后则较差。
随访:患者治疗后需定期随访,一般治疗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2年每6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及时处理。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妊娠期合并宫颈腺癌的患者,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妇产科、肿瘤科、新生儿科等)共同评估,充分考虑妊娠阶段、肿瘤分期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既要考虑孕妇的预后,也要尽可能保障胎儿的安全,但由于妊娠可能会影响肿瘤的发展和治疗的实施,处理起来较为复杂和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