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存在手术相关风险如出血、感染、脏器损伤、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恢复相关风险如盆底功能障碍、性功能改变、卵巢功能影响,且不同人群风险有差异,年轻女性需关注盆底和卵巢功能影响,老年女性手术耐受性差、恢复慢、并发症风险高,有特殊病史人群风险因病史不同而异。
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情况,包括术中出血以及术后出血。术中出血可能与手术操作有关,如血管结扎不确切等;术后出血则可能因创面愈合不良等原因导致。有研究显示,子宫切除术术中出血的发生率约在一定比例范围,如部分研究报道可能在5%-10%左右,但具体因手术方式、患者个体差异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感染:包括手术部位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手术部位感染可能与术前皮肤准备不充分、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术后切口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关。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可能与留置尿管有关,一般留置尿管时间越长,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越高,有数据表明留置尿管超过3天,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呼吸系统感染则可能与术后患者活动减少,痰液排出不畅等有关。
脏器损伤: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邻近脏器的损伤,如膀胱、输尿管等。例如,在经腹子宫切除术时,可能因解剖关系不清等原因导致膀胱或输尿管损伤,据统计,子宫切除术术中膀胱损伤发生率约为0.5%-1%,输尿管损伤发生率约为0.2%-0.5%左右。
静脉血栓形成:由于术后患者活动减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严重时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一般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为1%-2%,而肺栓塞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
术后恢复相关风险
盆底功能障碍:子宫切除后,盆底的支持结构受到影响,可能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出现阴道穹窿脱垂等情况。尤其是对于年轻女性,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会影响其生活质量,有研究指出,子宫切除术后1年阴道穹窿脱垂发生率约为5%-10%,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率可能会逐渐增加。
性功能改变: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性功能改变,如性欲减退、性交疼痛等。这可能与手术对盆底神经、血管的影响以及心理因素等有关。研究发现,约10%-20%的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问题。
卵巢功能影响:对于保留卵巢的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可能会对卵巢血供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经腹子宫切除术时,可能会影响卵巢的血液供应,进而对卵巢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导致雌激素水平波动等,可能引起潮热、盗汗等类似更年期的症状,一般发生率约为15%-25%左右,但具体因个体差异不同而有所不同。
不同人群的风险差异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进行子宫切除术时,除了上述一般风险外,更需要关注盆底功能障碍和卵巢功能影响对其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例如,年轻女性术后发生阴道穹窿脱垂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卵巢功能的改变可能会更早出现类似更年期的症状,需要在术后进行更密切的随访和相应的健康管理,如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等预防盆底功能障碍,对于卵巢功能受影响的情况,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激素补充等干预,但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进行子宫切除术时,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出血、感染等手术相关风险可能更高。同时,老年女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脏器功能减退,发生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对增加。例如,老年女性术后活动能力更差,血液高凝状态持续时间可能更长,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此外,老年女性卵巢功能本身已处于衰退状态,手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相对年轻女性可能不那么显著,但仍需关注术后整体身体状况的恢复。
有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子宫切除术的出血风险可能更高,因为出血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此时需要在术前对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进行全面评估,调整心血管药物等,以降低手术风险。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可能增加,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和机体抗感染能力,所以术前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术后密切监测血糖,加强伤口护理等预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