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有典型症状如胸痛(多在胸骨后等部位,压榨闷痛等,持续3-5分钟,诱因多为体力活动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心悸(心跳异常,劳累或情绪波动后易出现);还有不典型症状如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等,易被误诊为胃病)、呼吸困难(心功能下降致肺淤血,活动后或休息时可出现)、乏力(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不同人群有特殊表现,儿童心肌缺血少见,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多与先心病有关;妊娠期女性因身体负担重易心肌缺血,症状可能被掩盖;老年人心肌缺血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或误诊,常与基础疾病症状混淆。
一、典型症状
(一)胸痛
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也可放射至颈部、咽部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有的患者仅感觉胸部不适。一般持续3-5分钟,诱因多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饱食、寒冷等。例如,进行快走等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时可能诱发胸痛,停止活动后休息可缓解。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表述不典型,可能仅感觉胸部憋闷、不适。女性心肌缺血患者胸痛症状有时不如男性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
(二)心悸
心肌缺血时心脏节律可能发生改变,导致患者感觉心跳异常,出现心悸症状,可表现为心跳加快、心跳不规则等。在劳累或情绪波动后更容易出现,比如剧烈争吵后可能出现明显心悸。
二、不典型症状
(一)胃肠道症状
部分心肌缺血患者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等。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反射性地引起胃肠道不适。例如,一些老年心肌缺血患者可能首先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易被误诊为胃病。
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出现胃肠道症状时需警惕心肌缺血的可能。比如本身有胃炎的患者,若出现没有明显诱因的上腹部不适加重,且经胃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要考虑心肌缺血的情况。
(二)呼吸困难
心肌缺血可导致心功能下降,引起肺淤血,从而出现呼吸困难。轻度活动后可能就会感到气短,严重时休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伴有喘息。例如,爬两层楼梯就出现明显气短,需要休息才能缓解。
对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且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要考虑心肌缺血的可能。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若呼吸困难程度较前加重,且伴有胸痛等其他心肌缺血相关表现,应进一步排查心肌缺血。
(三)乏力
心肌缺血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比如平时能快速步行2公里,患病后只能步行几百米就感觉疲倦不堪。
对于老年人,本身活动耐力就逐渐下降,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进行性加重,要考虑心肌缺血的可能。同时,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出现乏力且休息后不能缓解时,也需排查心肌缺血。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表现
(一)儿童心肌缺血
儿童心肌缺血相对较少见,但也可出现相关表现。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喂养困难,因为心肌缺血导致身体不适,影响进食和情绪。例如,婴儿可能在吃奶时出现烦躁不安,吸吮无力。儿童心肌缺血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有关,若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现上述异常表现,要考虑心肌缺血的可能,需及时就医检查。
(二)妊娠期女性心肌缺血
妊娠期女性由于身体负担加重,心脏负荷增加,易发生心肌缺血。表现可能有胸痛、气短等,但由于妊娠期身体变化,症状可能被部分掩盖。比如妊娠期女性出现活动后气短较前明显加重,休息后无明显缓解,同时伴有胸部闷痛,要考虑心肌缺血的可能。此时需要谨慎评估,因为用药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三)老年人心肌缺血
老年人心肌缺血症状往往不典型,如前面提到的可能仅表现为胸部憋闷、上腹部不适等,容易被忽视或误诊。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可能与这些基础疾病的症状相互混淆。例如,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出现头晕时,可能同时存在心肌缺血导致脑供血不足,需要仔细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