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多样症状表现,前驱感染多在发病前1-3周,有发热、乏力等,随后出现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心脏相关症状包括心悸、胸闷胸痛、乏力、呼吸困难等;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婴儿期前驱症状不典型,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幼儿及学龄前期能部分表达不适,学龄期及青春期表达较清楚且表现更典型;还伴有发热、头晕等症状,体征有心率异常、心音改变、心脏杂音、肺部体征、肝脏肿大等,需结合多方面综合判断以早期诊治并密切观察病情。
一、症状表现
(一)前驱感染症状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常先有病毒感染前驱表现,多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乏力、肌肉酸痛,小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差等,随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等,或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例如肠道病毒感染时,消化道症状相对突出,有研究显示约30%-50%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发病前有肠道病毒感染相关的消化道症状表现。
(二)心脏相关症状
1.心悸:患儿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年幼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但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时症状可能加重等表现。
2.胸闷、胸痛:较大儿童可能会诉说胸闷,感觉胸部有压迫感,部分患儿可能有胸痛,疼痛性质多不剧烈,可为隐痛、钝痛等,小儿表述可能不确切,多表现为用手按胸、哭闹等异常行为。
3.乏力:小儿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本能跑能跳的孩子,玩耍后很快出现疲惫不堪、不愿意活动的情况,与正常状态下的表现差异明显。
4.呼吸困难:病情较重时,小儿会出现呼吸急促,严重者可能口唇发绀,呼吸频率加快,婴儿可能表现为呼吸时鼻翼扇动、三凹征等。
二、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一)婴儿期
婴儿患病毒性心肌炎时,前驱感染症状可能不典型,心脏相关症状相对更易被忽视。常以拒奶、吐泻、烦躁不安、苍白、多汗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可出现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心率可增快至160次/分钟以上,部分婴儿可闻及心音低钝,出现奔马律等心脏体征相对较难发现,需借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辅助诊断。
(二)幼儿及学龄前期
此阶段小儿能部分表达不适,可能会诉说胸闷、心慌等,但表述准确性有限。心脏表现相对婴儿期更易被察觉一些,如可出现活动后气促、乏力较明显,心率异常等情况,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心脏杂音、心律不齐等。
(三)学龄期及青春期
学龄期及青春期小儿能较清楚表达症状,如明确诉说胸痛、心悸等,心脏相关表现相对更典型,可出现明显的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如早搏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心脏扩大、心音改变等,心电图检查可能有ST-T改变、心律失常等典型表现。
三、伴随症状及体征
(一)伴随症状
1.发热:部分患儿在病毒感染前驱期有发热,体温可呈低热、中度发热甚至高热,体温波动情况因病毒种类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多在1-2周内逐渐消退。
2.头晕:病情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时,小儿可能出现头晕,严重时可发生晕厥,尤其在体位改变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二)体征
1.心率异常:可表现为心动过速,心率超过该年龄正常心率范围,也可出现心动过缓,尤其是累及传导系统时,婴儿正常心率为110-130次/分钟,幼儿为100-120次/分钟,学龄儿童为80-100次/分钟,超过或低于此范围需警惕。
2.心音改变:心音低钝是常见体征之一,严重时可呈胎心样心音,提示心肌受损较严重。
3.心脏杂音:部分患儿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多为功能性杂音,与心肌收缩力改变等因素有关,杂音强度一般不超过Ⅱ级。
4.肺部体征:病情较重出现心力衰竭时,小儿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是由于肺淤血导致,湿啰音可分布在两肺底,严重时满肺均可闻及。
5.肝脏肿大:右心衰竭时可出现肝脏肿大,婴儿肝脏肋下可超过3cm,幼儿及儿童肝脏肋下可超过2cm,且有触痛。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表现多样,且不同年龄段有其特点,临床医生需结合患儿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对于小儿患病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