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分二度Ⅰ型(文氏阻滞)和二度Ⅱ型,有相应心电图特点和不同临床表现,病因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可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及对症支持,心室率不太慢无症状者定期随访,过慢有症状者可药物或考虑起搏器治疗,不同年龄人群需考虑其生理特点等差异进行相应诊疗。
一、定义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是指心房激动部分不能传入心室,引起心室搏动脱漏的心律失常。心脏的电信号从心房传到心室需要通过房室传导系统,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电信号的传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延缓或部分中断。
二、分型及表现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阻滞)
心电图特点: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
临床表现:通常无症状,当心室率过慢时,可出现心悸、头晕甚至晕厥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因基础心脏状况等不同而有差异,儿童若为轻度文氏阻滞可能无明显不适,而成人可能因心室率减慢出现不适。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点: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取决于心室率快慢,可有心悸、乏力等,若心室率过慢,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本身可能存在心脏功能减退等情况,一旦发生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更易出现心脑供血不足相关表现。
三、病因
生理性因素:运动员或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可能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这是因为迷走神经兴奋影响房室传导。
病理性因素
心脏本身疾病: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情况可影响房室传导系统)、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炎(病毒感染等引起心肌炎症,累及房室传导系统)等。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毒侵犯心肌细胞,可导致房室传导系统受损,出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使用不当可能引起房室传导阻滞。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因药物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老年人若存在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从而引发房室传导阻滞相关问题。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PR间期的变化、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等情况,从而区分是二度Ⅰ型还是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诊断标准是通用的。例如儿童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要准确记录和分析PR间期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间歇性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怀疑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非常有价值。对于不同年龄人群,Holter监测的操作和结果分析基本一致,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等。
五、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药物引起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应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冠心病导致的,需积极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缺血等情况;对于心肌炎患者,要进行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不同年龄人群治疗病因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和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儿童心肌炎患者的治疗要更注重保护心肌功能,促进心肌修复。
对症支持治疗
心室率不太慢且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不同年龄人群随访频率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相对更频繁的随访以监测心脏发育和病情变化情况。
心室率过慢且有症状者:可考虑使用提高心室率的药物,如阿托品等,但需谨慎使用,尤其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老年人植入起搏器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和术后护理等问题,儿童植入起搏器则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术后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