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性肺动脉高压有遗传性(部分与基因遗传突变相关)、特发性(病因不明)、药物毒物相关(某些药物毒物损伤内皮诱发)、结缔组织病相关(常见于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致血管炎症重塑)、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分流性先心致肺血流增加引发)、门静脉高压相关(门静脉高压致肺血管床异常)、HIV感染相关(HIV感染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发病风险);左心疾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由左心系统疾病使左心房压力升高传递至肺静脉和肺动脉引起;肺部疾病和/或低氧相关的肺动脉高压包括COPD(长期气道炎症气流受限致慢性低氧血症引发)、间质性肺疾病(肺组织纤维化气体交换障碍致低氧引发)、睡眠呼吸障碍(长期睡眠低氧高碳酸血症致肺血管收缩内皮受损引发)、肺泡低通气综合征(长期肺泡通气不足致低氧促使肺血管阻力增加引发)、慢性高原病(长期高原低氧致肺血管重构异常引发)、肺发育异常(肺血管发育异常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引发);慢性血栓和/或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因深静脉血栓脱落形成肺栓塞未及时治疗致肺动脉广泛血栓形成机化致肺血管狭窄阻塞;机制不明或多因素相关的肺动脉高压涉及多种复杂机制共同作用导致肺血管重塑和肺动脉压力升高。
一、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一)遗传性因素
部分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与遗传突变相关,例如骨形成蛋白受体2基因(BMPR2)突变较为常见,约20%-30%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存在该基因的种系突变,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特发性
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无明确的遗传、药物、疾病等诱因可寻。
(三)药物或毒物相关
某些药物(如食欲抑制剂芬氟拉明等)、毒物(如滥用可卡因等)可损伤肺动脉内皮细胞,干扰血管调节机制,从而诱发肺动脉高压。
(四)结缔组织病相关
常见于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症、重塑,进而影响肺动脉压力。
(五)先天性心脏病相关
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长期左向右分流使肺血流量增加,肺血管持续处于高负荷状态,逐渐引发肺动脉高压。
(六)门静脉高压相关
门静脉高压患者可出现肺血管床异常,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可能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及血管收缩物质异常有关。
(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
HIV感染可通过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免疫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增加肺动脉高压的发病风险。
二、左心疾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
主要由左心系统疾病引起,左心收缩功能障碍(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导致的心力衰竭)、左心舒张功能障碍(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瓣膜性心脏病(如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等,均可导致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传递至肺静脉和肺动脉,引起肺动脉高压。
三、肺部疾病和/或低氧相关的肺动脉高压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长期气道炎症、气流受限导致慢性低氧血症,引起肺血管收缩、重构,最终发展为肺动脉高压。
(二)间质性肺疾病
如特发性肺纤维化等,肺组织纤维化、气体交换障碍导致低氧,刺激肺血管收缩及重塑,引发肺动脉高压。
(三)睡眠呼吸障碍
长期睡眠中反复出现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导致肺血管收缩、内皮功能受损,进而诱发肺动脉高压。
(四)肺泡低通气综合征
如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等,长期肺泡通气不足引起低氧,促使肺血管阻力增加。
(五)慢性高原病
长期处于高原低氧环境,机体为适应低氧状态会发生肺血管适应性重塑,但持续低氧可导致肺血管重构异常,引发肺动脉高压。
(六)肺发育异常
如先天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等,肺血管发育异常使肺循环阻力增加,进而导致肺动脉高压。
四、慢性血栓和/或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多由深静脉血栓脱落形成肺栓塞,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反复的肺栓塞可导致肺动脉内广泛血栓形成及机化,引起肺血管狭窄、阻塞,肺血管阻力显著增加,最终发展为肺动脉高压。
五、机制不明或多因素相关的肺动脉高压
涉及多种复杂机制,包括炎症反应激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肺血管重塑和肺动脉压力升高,具体病因难以单一归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