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在定义、病理机制、心电图表现、心肌损伤标志物、治疗原则、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致心肌缺血缺氧但未达心肌梗死程度,心电图有ST段压低等动态变化,心肌损伤标志物正常或轻度升高,治疗以缓解症状预防梗死为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坏死,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及动态演变,心肌损伤标志物明显升高,强调早期再灌注等治疗,预后相对差。特殊人群中老年、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者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基础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局部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部分或短暂性阻塞,心肌缺血缺氧,但尚未达到心肌梗死的程度。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的一种类型,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性闭塞,相应心肌区域发生坏死。
二、心电图表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0.1mV)或T波倒置、低平,部分患者心电图可无明显异常,但发作时可出现上述动态变化,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至发作前状态。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同时伴有面向梗死区导联的T波倒置加深呈冠状T,或出现病理性Q波(但非所有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都会出现病理性Q波,部分患者可无病理性Q波),且有动态演变过程。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肌钙蛋白通常明显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99百分位值,肌酸激酶同工酶也会升高。
四、治疗原则
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目的是缓解缺血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吸氧等,药物治疗常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等。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应用相对局限),同时进行抗缺血、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病情稳定后根据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
五、预后差异
不稳定型心绞痛:如果病情控制良好,部分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有再发心肌梗死或死亡的风险,其预后与斑块稳定情况、是否及时规范治疗等有关。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相对较差,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远期预后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密切相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情变化更隐匿,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女性人群:女性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乏力、恶心、呕吐等,容易被忽视,在诊断和治疗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询问病史和进行相关检查,治疗时要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妊娠相关禁忌等(如果涉及育龄女性)。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本身就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治疗后需要强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运动方案等,以降低复发风险。
有既往病史人群:对于有冠心病既往史、糖尿病病史等的人群,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时,要充分考虑既往病史对当前病情的影响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降糖药物时需要注意血糖监测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