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有冬季血液循环较慢(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女性基础代谢率低及特殊生理阶段更易出现,低温时健康人血液循环减慢)、运动量不足(活动少致新陈代谢慢、肌肉产热少,久坐办公室及儿童易出现,运动少人群更易手脚冰凉);病理性因素有贫血(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异常致携氧能力降,缺铁性贫血女性及儿童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激素分泌不足使代谢率低、产热少,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雷诺综合征(寒冷等致肢端小动脉痉挛,女性多发,儿童罕见)。
一、生理性因素
1.血液循环较慢
冬季气温低,人体为了减少热量散失,外周血管会收缩,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血管弹性下降,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弱,冬季手脚冰凉的情况可能更明显;年轻人如果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如在户外工作或活动时没有做好保暖,也容易因外周血管收缩而出现手脚冰凉。例如,研究表明,在低温环境下,健康人的手指皮肤温度会明显降低,血液循环速度较常温时减慢约30%-40%。
从性别角度看,一般女性的基础代谢率相对男性较低,所以在相同环境下,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而且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会影响血液循环,进一步加重手脚冰凉的症状。比如,孕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和子宫增大压迫血管等原因,血液循环会受到一定影响,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凉。
2.运动量不足
冬季人们活动量普遍减少,身体产生的热量相应降低。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减慢,肌肉产热也会减少,从而导致手脚等末梢部位供血不足,出现冰凉现象。对于久坐办公室的人群,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状态,运动量极少,冬季手脚冰凉的发生率较高。一般来说,每周运动时间少于150分钟的人群,相比运动充足的人群,手脚冰凉的概率要高出20%左右。
不同年龄段对此的表现也有差异,儿童如果长时间待在室内,缺乏户外活动,也会因运动量不足而出现手脚冰凉。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冬季很多儿童户外活动减少,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1.贫血
贫血患者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从而引起手脚冰凉。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就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过多等原因导致的。据统计,全球约有20%的女性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部分女性在冬季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低于正常范围,如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此时身体的氧输送能力明显受限,手脚等末梢部位就会因缺氧而发凉。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导致贫血,也会影响血液循环,出现手脚冰凉。儿童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对铁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大,如果饮食中缺乏富含铁的食物,如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就容易发生贫血,进而出现手脚冰凉。
2.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产热能力。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乏力、怕冷、皮肤干燥等表现。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比正常人低约30%-40%,这使得身体产生的热量大幅减少,导致手脚等部位温度降低。
不同年龄段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表现有所不同,老年人患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手脚冰凉可能是较为早期的症状之一,而儿童患甲状腺功能减退则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除了手脚冰凉外,还可能出现生长迟缓、智力发育落后等情况。
3.雷诺综合征
雷诺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等因素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导致手指或脚趾缺血,出现苍白、发紫、发凉等症状。这种疾病多发生在女性身上,尤其是20-40岁的女性。当遇到寒冷刺激时,患者的手指或脚趾动脉会突然痉挛,血流减少,从而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严重时还可能伴有疼痛。例如,在寒冷的冬季,雷诺综合征患者的手指皮肤温度可迅速下降2-3℃,出现明显的冰凉感。
对于儿童来说,雷诺综合征较为罕见,但如果有家族遗传因素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也可能发病。儿童发病时可能表现为手指或脚趾的颜色变化和冰凉感,但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容易被忽视,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