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虚可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过度节食、饮食偏好辛辣油腻生冷之品)、情志不遂、劳逸失度(过度劳累、过度安逸)、慢性疾病耗伤(慢性失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引起,先天禀赋不足与遗传及母亲孕期状况有关;饮食不节会致营养不足或脾胃功能受损;情志不遂影响肝疏泄致气血生化不足;劳逸失度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会影响气血;慢性疾病耗伤包括慢性失血和慢性消耗性疾病会耗伤气血。
一、先天禀赋不足
具体情况:有些人出生时就存在气血两虚的情况,这与遗传因素以及母亲孕期的身体状况等有关。若母亲在孕期身体较为虚弱,摄入的营养不能很好地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对气血相关物质的需求,就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气血生成基础薄弱。例如,家族中有遗传的气血生成相关基因缺陷等情况,会使个体从出生起就处于气血两虚的易患状态。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受此影响,婴幼儿时期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面色萎黄等;成年人可能会有体质偏弱等表现。
二、饮食不节
具体情况:
过度节食:长期过度节食会导致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尤其是缺乏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等造血相关的重要营养素。比如,只吃很少量的主食、肉类等,会使身体无法获取足够的原料来生成气血。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尤其是减肥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性别都可能发生。长期过度节食的人,会逐渐出现气血两虚的表现,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
饮食偏好辛辣、油腻、生冷之品:过多食用辛辣食物会耗伤阴液,影响气血的生成;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气血的运化和生成;过多食用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无源。例如,常年大量吃火锅等辛辣油腻食物的人群,或者经常喝冷饮的人群,容易出现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气血两虚。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不良的饮食偏好而受影响,不同性别并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受影响后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如儿童长期饮食不节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可能加重脾胃功能衰退等。
三、情志不遂
具体情况: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志刺激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而肝主疏泄,与气血的生成、运行密切相关。肝失疏泄会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气血生化不足。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容易出现情志不舒,进而引发气血两虚。不同性别中,女性相对更易受情志因素影响,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及情感细腻等有关。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情志因素影响,年轻人可能因工作生活压力大出现情志问题,老年人可能因退休等生活状态变化出现情志不遂等情况,进而导致气血两虚。
四、劳逸失度
具体情况:
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过度和脑力劳动过度。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会消耗大量气血;长期脑力劳动过度,如长期熬夜、长时间高强度用脑等,会耗伤心血,导致气血不足。例如,长期从事建筑工地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或者经常熬夜加班的白领人群,都容易出现气血两虚。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过度劳累而受影响,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强度大等过度劳累,老年人如果过度劳累也会加重身体损耗,影响气血。
过度安逸: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脾胃功能减退,气血生成减少,同时气血运行也会不畅。比如,长期卧床的病人或者长期久坐不动的办公室人群,由于运动量过少,容易出现气血两虚的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过度安逸而受影响,老年人相对更易因活动减少出现气血问题,儿童如果过度安逸也不利于身体正常的气血生成和运行。
五、慢性疾病耗伤
具体情况:许多慢性疾病都会耗伤气血,例如:
慢性失血:如慢性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等。慢性胃肠道出血可能是由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体内铁等造血物质丢失过多,从而引起气血两虚。月经过多的女性,由于每次月经失血较多,如果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也会出现气血不足的表现。不同性别中,女性月经过多较为常见,各年龄段有慢性失血情况的人群都可能受影响,如患有慢性疾病导致慢性失血的中老年人,或者青春期月经过多的女性等。
慢性消耗性疾病:像肺结核、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会持续消耗人体的气血和能量。肺结核患者长期处于消耗状态,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会大量消耗机体营养,进而导致气血两虚。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有此类慢性消耗性疾病而出现气血两虚,老年人可能因多种慢性疾病叠加导致气血问题更严重,儿童患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影响也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