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盗汗因证型不同可选用不同中成药,阴虚火旺型可选用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脾胃虚寒等不宜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孕妇等慎服);心脾两虚型可选用归脾丸(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慢性病严重者等需遵医嘱)、人参归脾丸(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壮实不虚等忌服);气阴两虚型可选用生脉饮(党参方)(益气复脉、养阴生津,感冒发热等不宜用),且中成药使用需辨证论治,遵医嘱,用药后观察症状变化。
一、阴虚火旺型失眠盗汗可选用的中成药
(一)天王补心丹
1.药物组成与功效:由丹参、当归、石菖蒲、党参、茯苓、五味子、麦冬、天冬、地黄、玄参、远志(制)、酸枣仁(炒)等组成,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效。适用于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症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其对改善因阴虚火旺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有一定作用,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来缓解失眠盗汗等症状。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人中阴虚火旺导致失眠盗汗的患者适用。但脾胃虚寒、胃纳欠佳、痰多湿重者不宜服用。老年人服用时要注意观察自身消化情况,若出现胃脘不适等症状应及时调整。
(二)知柏地黄丸
1.药物组成与功效:由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有滋阴降火之功。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其通过滋阴清热,针对阴虚火旺的病理机制,降低体内虚火,从而缓解失眠盗汗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它能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对改善阴虚火旺相关的一系列症状有帮助。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阴虚火旺者适用。孕妇慎服,虚寒性病证患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怕冷,手足凉,喜热饮。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服用时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不适反应。
二、心脾两虚型失眠盗汗可选用的中成药
(一)归脾丸
1.药物组成与功效:由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组成,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从中医角度,它通过补益心脾,恢复心脾的正常功能,进而改善因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盗汗等情况。现代研究表明,归脾丸对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有一定作用,有助于缓解相关症状。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心脾两虚者适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服用时要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在医生指导下确定合适的用量等。
(二)人参归脾丸
1.药物组成与功效:由人参、白术(麸炒)、茯苓、甘草(蜜炙)、黄芪(蜜炙)、当归、木香、远志(去心甘草炙)、龙眼肉、酸枣仁(炒)组成,功效为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它在补益心脾方面与归脾丸有相似之处,但人参归脾丸的补益作用相对更强一些,对于心脾两虚较严重的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通过补充气血,滋养心脾来缓解失眠盗汗等症状。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心脾两虚者适用。身体壮实不虚者忌服,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高血压患者应慎服,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三、气阴两虚型失眠盗汗可选用的中成药
(一)生脉饮(党参方)
1.药物组成与功效:由党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效。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气阴两虚导致的失眠盗汗,服用生脉饮可以补充气阴,改善机体的虚弱状态,从而缓解相关症状。现代研究发现,生脉饮能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免疫功能等,对气阴两虚引起的多种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气阴两虚者适用。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服用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中成药的使用应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每个人的病情不同,适用的药物也可能不同。在选择中成药治疗失眠盗汗时,最好先咨询中医师,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若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