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桥是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发病与胚胎发育中冠状动脉生长不均衡有关,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分药物和手术,患者需注意运动、饮食、情绪管理。
一、心肌桥的定义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行走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而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某一段(通常是左前降支)走行于心肌内,被心肌覆盖的这部分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称为心肌桥。
二、心肌桥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的生长不均衡有关。在胚胎发育的第5-7周,心管逐渐形成,冠状动脉从心外膜下向心内膜下生长,如果这个过程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心肌桥的形成。
三、心肌桥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心绞痛:是心肌桥最常见的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由于心肌收缩时,心肌桥压迫其下方的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绞痛。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部位,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心律失常:心肌桥引起的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等。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心悸、心跳不规则等症状。
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肌桥可能导致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血流明显减少,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较为危急,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患者:儿童心肌桥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心肌桥,可能因心肌收缩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在活动后出现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活动后的表现。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肌桥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症状,使心绞痛等表现更加频繁和严重,而且老年患者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容易延误病情。
四、心肌桥的诊断方法
1.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的金标准。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可以看到冠状动脉某一段在收缩期发生狭窄,舒张期狭窄消失,呈现出“挤奶征”等典型表现。
2.血管内超声(IVUS):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心肌桥处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心肌桥的厚度等情况,对于诊断和评估心肌桥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3.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可以初步显示心肌桥的存在,但其诊断的准确性相对冠状动脉造影稍低,一般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五、心肌桥的治疗
1.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收缩时对冠状动脉的压迫,从而缓解心绞痛等症状。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肌桥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
钙通道阻滞剂:例如地尔硫卓等,能够抑制心肌收缩,减轻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压迫,同时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其他药物:对于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根据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
2.手术治疗
心肌桥松解术: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心肌桥松解术。通过手术切断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桥,解除对冠状动脉的压迫,改善心肌供血。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冠状动脉搭桥术:当心肌桥合并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绕过心肌桥部位,为心肌提供血液供应。
六、心肌桥患者的生活方式注意事项
1.运动方面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病情稳定时)等有助于增强心血管功能,但要避免在运动时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儿童患者在运动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其表现,避免过度劳累的运动。
2.饮食方面
饮食要均衡,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香蕉等。这样有助于控制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不宜过饱,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情绪管理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激动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