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水肿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血液稀释(妊娠后血容量增加致血液稀释引发水肿)和子宫压迫(妊娠中晚期增大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发水肿);病理性因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全身小动脉痉挛等致水肿)、肾脏疾病(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致水钠潴留引发水肿)、心脏疾病(心功能不全致体循环淤血引发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蛋白质摄入不足致血浆蛋白降低引发水肿)。
一、生理性因素
(一)血液稀释
1.孕期变化:妊娠后母体血容量增加,其中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导致血液稀释。一般在妊娠6-8周开始血容量逐渐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较非孕期增加30%-45%,而红细胞增加相对较少,使得血液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间液增加,从而引发水肿。例如,有研究显示正常妊娠妇女在孕中晚期血容量明显增多,血浆蛋白相对被稀释,这是导致生理性水肿的重要血液学基础。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对于一般孕妇来说,这种血液稀释引起的水肿通常是生理性的,在孕中晚期较为常见。但如果孕妇本身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可能会加重血液稀释导致的水肿程度,因为营养不良会进一步影响血浆蛋白的合成等。
(二)子宫压迫
1.子宫增大的影响:随着妊娠进展,子宫逐渐增大,到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会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升高,组织液回流减少,进而引起下肢水肿。例如,当子宫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如妊娠20周左右,子宫底已超出盆腔,对下腔静脉的压迫逐渐明显。
2.不同年龄孕妇的差异:年轻孕妇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可能对子宫压迫导致的水肿耐受能力稍强,但随着孕周增加,同样会出现下肢水肿逐渐加重的情况;而年龄较大的孕妇,身体各机能相对减退,可能更易出现水肿加重的现象,因为其静脉回流等功能可能不如年轻孕妇。
二、病理性因素
(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1.发病机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从而引起水肿。一般表现为从踝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的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例如,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正常孕妇有明显差异,其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导致血管痉挛和通透性改变,进而引发水肿。
2.对不同性别孕妇的影响:所有妊娠女性都可能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但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等特定情况的孕妇,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在病情发展过程中,水肿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需要密切监测。
(二)肾脏疾病
1.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如果孕妇本身患有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滤过功能会受到影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水钠排泄减少,引起水钠潴留,进而出现水肿。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受损,通透性改变,影响了正常的滤过功能,使得体内水分和钠不能正常排出,积聚在体内引起水肿。
2.与孕期的相互影响:妊娠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对于本身有肾脏疾病的孕妇,妊娠可能会使原有的肾脏病情加重,水肿也会更加明显。不同病史的孕妇,如既往有肾脏疾病病史的孕妇,在妊娠期间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肾功能和水肿情况,因为其发生妊娠合并肾脏疾病的风险更高。
(三)心脏疾病
1.心功能不全的影响:如果孕妇患有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在妊娠期间心脏负担加重。当心功能不全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减退,体循环淤血,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引起水肿。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妊娠后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工作量,若心功能不能适应,就会出现体循环淤血,表现为下肢水肿等。
2.特殊人群的关注:有心脏疾病病史的孕妇属于高危妊娠人群,在妊娠前就需要对心功能进行评估,妊娠期间要密切监测心功能和水肿情况,因为心功能不全导致的水肿可能会随着孕周增加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四)营养不良性水肿
1.蛋白质摄入不足:孕妇如果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回流减少,从而引起水肿。例如,长期素食或者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的孕妇,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不同生活方式孕妇的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饮食不均衡的孕妇,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的风险较高。而注重均衡饮食的孕妇,通过合理摄入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以降低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可能性。同时,不同年龄的孕妇对营养的需求和耐受情况不同,年轻孕妇可能相对更易忽视营养均衡,而年龄较大的孕妇可能更了解营养的重要性,但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