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心脏病是心脏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心脏病,常见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变、心瓣膜病变等,有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症状表现,会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可通过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方法诊断,了解其相关内容对早期诊治很重要。
常见病因及相关结构改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血管壁会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会使心肌供血不足,长期可导致心肌重构等结构改变。这种情况在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年龄越大风险相对越高,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风险有所差异,一般中年以后发病风险逐渐升高。
心肌病变:
扩张型心肌病可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纤维化,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腔室扩大。其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如病毒感染)、中毒等有关,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年人居多,男性相对多见。
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常见,可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等结构异常。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和青年时期。
心瓣膜病变:
风湿性心脏病常引起心瓣膜炎症,后续导致瓣膜粘连、钙化、穿孔、脱垂等改变。例如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等常见受累,多在青少年时期有风湿热病史,之后逐渐出现心瓣膜的器质性病变,女性发病可能相对有一定特点,与风湿热的发病情况相关。
退行性心瓣膜病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瓣膜出现退行性变,如钙化等,导致瓣膜功能异常。
器质性心脏病的常见表现及影响
症状表现:
呼吸困难是常见表现之一,如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例如冠心病心肌缺血时,心肌供血不足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肺淤血,从而出现呼吸困难。在活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缺氧加重,呼吸困难更明显;夜间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进一步加重,也会使呼吸困难加重。
胸痛也是常见症状,如冠心病患者发作时可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心肌病变时,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晚期也可能出现胸痛症状,与心肌缺血、心肌重构等有关。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心脏节律异常或心功能改变时都可能出现心悸,例如心律失常在器质性心脏病中较为常见,如心房颤动等,会引起心悸症状。
对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器质性心脏病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导致心功能逐渐下降,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例如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活动耐力显著下降,需要长期医疗干预,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先天性器质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及时进行手术等治疗干预;妊娠期女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时,会增加妊娠风险,对母婴健康都有较大影响,需要在孕前、孕期进行多学科评估和管理。
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可发现心脏杂音、心界扩大、心率和心律异常等体征。例如心瓣膜病变时可听到相应的瓣膜杂音,心肌病变时可能有心界扩大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体格检查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心脏杂音等异常。
辅助检查:
心电图:能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改变。例如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时可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等。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心电图范围有一定差异,儿童的心电图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要结合年龄特点进行判断。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器质性心脏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脏各腔室大小、心肌厚度、心瓣膜情况、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等。例如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结构异常、心肌病的心肌改变等。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程度等。对于有胸痛等疑似冠心病表现的患者,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一般在有创检查指征时进行,年龄较大、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可能需要进行该检查。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有较高价值,尤其在心肌病变、心内膜心肌病变等的诊断中具有优势。可以更精准地显示心肌组织特征等,对于一些疑难的器质性心脏病诊断有帮助。
总之,器质性心脏病是一类由心脏结构病理性改变引起的心脏病,了解其定义、病因、表现、诊断等方面对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非常重要,不同人群在面对器质性心脏病时需要根据各自特点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和健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