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是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病因包括妊娠分娩相关、衰老、腹压增加、先天发育异常等,临床表现有下坠感等症状及分度,诊断靠妇科检查等,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方法,预防要从孕期、分娩、慢性病及更年期老年期保健等方面着手。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正常子宫的位置依靠盆底肌肉、筋膜及子宫韧带的支撑维持。盆底肌肉和筋膜像吊床一样托住子宫等盆腔脏器,子宫韧带则起到固定子宫位置的作用。
二、常见病因
1.妊娠分娩相关
女性在妊娠、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第二产程延长、阴道助产等情况,容易造成盆底肌肉、筋膜及子宫韧带的损伤。例如,胎儿过大、产程过长会增加盆底组织的承受力,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的破坏。对于经产妇来说,多次妊娠分娩会使盆底组织反复受损,从而增加子宫脱垂的发生风险。
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会影响盆底组织的恢复,也是子宫脱垂的诱因之一。
2.衰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可以维持盆底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雌激素缺乏会导致盆底支持组织萎缩、退化,张力减退,进而容易发生子宫脱垂。老年女性盆底组织退变,肌肉松弛,子宫韧带也会变得松弛,使得子宫容易发生脱垂。
3.腹压增加
长期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腹水或腹腔巨大肿瘤等情况,会使腹腔内压力长期处于增高状态,迫使子宫向下移位,从而引发子宫脱垂。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腹腔压力持续升高,对盆底的压力增加,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子宫脱垂。
4.先天发育异常
部分女性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良,可导致子宫支持结构薄弱,即使没有妊娠分娩等因素,也可能在年轻时就出现子宫脱垂。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存在,也会引发子宫脱垂问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下坠感及腰骶部酸痛:患者常感到下腹、阴道有下坠感,同时伴有腰骶部酸痛,尤其在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例如,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下坠感和腰骶部酸痛会明显加重。
肿物自阴道脱出:患者可自觉有块状物自阴道脱出,在行走、体力劳动等腹压增加时,肿物脱出更为明显,休息后可自行还纳或需用手还纳。病情严重者,肿物长期脱出在外,不能还纳。
排尿、排便异常:当子宫脱垂伴有膀胱和尿道膨出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压力性尿失禁等症状,比如咳嗽、大笑时尿液不自主流出。若合并直肠膨出,可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等情况。
2.分度
临床上一般采用POP-Q分度法,将子宫脱垂分为Ⅰ度、Ⅱ度、Ⅲ度。Ⅰ度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5cm,未达处女膜缘;重型为宫颈已达处女膜缘,阴道口可见宫颈。Ⅱ度轻型为宫颈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为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口。Ⅲ度为宫颈与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
医生通过妇科检查可以明确子宫脱垂的程度。检查时让患者用力屏气,观察子宫脱出的情况,同时了解盆底肌肉、筋膜等组织的状态。
2.相关辅助检查
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辅助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会进行超声等检查,以了解盆腔脏器的具体情况。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肉锻炼:通过凯格尔运动等方式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改善盆底支持功能。患者可以每天进行多次缩肛运动,每次持续数秒后放松,重复进行。对于轻度子宫脱垂的患者,坚持盆底肌肉锻炼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甚至使子宫脱垂程度减轻。
子宫托治疗: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患者。子宫托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并使其维持在阴道内而不脱出的器具。选择合适的子宫托并正确使用,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要定期更换子宫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
手术治疗
对于脱垂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曼氏手术适用于年龄较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的患者;盆底重建手术等可以通过修复盆底支持结构来治疗子宫脱垂。
2.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合理营养,避免胎儿过大。同时,要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尤其是盆底肌肉的锻炼,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另外,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正确处理分娩:在分娩过程中,要避免滞产、难产等情况,正确掌握助产技术。产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促进盆底组织的恢复。
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对于患有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控制腹压的升高,从而减少对盆底组织的压力,降低子宫脱垂的发生风险。
更年期及老年期保健:更年期女性可以适当补充雌激素,同时进行盆底肌肉锻炼,预防盆底组织退变。老年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关注盆底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