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在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常见一般症状包括消化方面的腹胀、腹痛、大便异常、食欲不振和全身方面的神疲乏力等。可通过饮食、生活方式、中医等方法调理,不同特殊人群调理有相应注意事项,饮食要规律清淡易消化,选择合适食物;生活要保证作息充足、适当运动;中医可艾灸、推拿按摩;儿童、老年人、女性调理各有特殊注意要点。
一、脾虚的症状
(一)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儿童:常见食欲不振,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还可能出现大便不调,如大便稀溏、次数增多等情况,部分儿童会有睡觉不踏实、易惊醒等表现。这是因为儿童脾胃功能相对薄弱,若饮食不节等易影响脾胃运化。
女性:除了可能有上述儿童出现的食欲不振、大便异常等情况外,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调,比如月经量少、月经周期紊乱等。这与女性特殊的生理周期及气血相关,脾虚会影响气血生成,进而影响月经。
男性:可能表现为神疲乏力,精神状态不佳,容易疲劳,干活或活动一会儿就感觉很累,同时可能伴有腹胀,尤其在进食后腹胀感更明显。
老年人:脾虚时消化功能减退更为突出,常出现消化不良,吃一点东西就觉得肚子胀满,难以消化,还可能有大便次数增多且质地偏稀的情况,另外老年人脾虚还可能导致肢体倦怠,行动迟缓等,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不足,不能很好地滋养肢体。
(二)常见一般症状
消化方面:腹胀、腹痛,进食后腹胀加重,疼痛一般为隐痛,喜温喜按;大便异常,如腹泻,大便稀溏不成形,或者便秘,大便干结难解但排出不畅;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兴趣,食量减少。
全身方面:神疲乏力,精神萎靡,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无华或萎黄,舌淡苔白等。
二、脾虚的调理
(一)饮食调理
食物选择:
谷类:粳米、山药、薏苡仁等。粳米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合脾胃虚弱者食用;山药能补脾胃、益肺气、补肾精,可煮食、煲汤等;薏苡仁有健脾渗湿的功效,可煮粥等。
蔬菜类:南瓜,南瓜性温,味甘,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可煮食或蒸食;胡萝卜,胡萝卜健脾和胃、补肝明目,可炒食、炖汤等。
肉类:鸡肉,鸡肉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的作用,适合脾胃虚弱、疲劳乏力者,可炖汤等;牛肉,牛肉能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可炖食等,但注意适量食用,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饮食原则: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等,这些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加重脾虚症状。
(二)生活方式调理
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脾胃的自我修复和调养。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作息,保证休息;儿童需保证充足睡眠时间以促进生长发育及脾胃功能完善;女性要注意避免熬夜,熬夜易伤脾胃。
运动: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每天饭后30分钟左右散步20-30分钟,速度适中,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太极拳,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脾胃功能,不同年龄段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老年人运动要避免剧烈运动,儿童运动要注意安全,女性运动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项目。
(三)中医调理方法
艾灸:可选取中脘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进行艾灸。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艾灸中脘穴能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脾俞穴是脾脏的背俞穴,艾灸脾俞穴可健脾利湿;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艾灸胃俞穴能和胃降逆、健脾助消化。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儿童艾灸要特别注意,由专业人员操作或家长谨慎进行;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要注意温度。
推拿按摩:按揉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用拇指按揉双侧足三里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2次;摩腹,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摩腹,顺时针方向摩腹100次左右,再逆时针方向摩腹100次左右,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儿童推拿按摩要由专业的小儿推拿医师进行;女性推拿按摩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但要注意力度等;老年人推拿按摩要轻柔,避免用力不当造成损伤。
(四)特殊人群调理注意事项
儿童:调理时要更加注重饮食的温和与适量,避免食用膨化食品、含糖饮料等不健康食品,运动要选择适合儿童身体发育的方式,如跳绳、踢毽子等,中医调理如推拿按摩要由专业且有儿童推拿经验的医师操作,避免自行盲目操作。
老年人:调理时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变化,饮食调理要更加精细,运动要选择舒缓的方式,如八段锦等,中医调理如艾灸、推拿按摩要注意穴位的准确及操作的安全性,若有基础疾病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理,避免因调理方式不当加重基础疾病。
女性:在生活方式调理中要注意经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的不同,饮食调理要兼顾补血等需求,中医调理要考虑女性生理特点,如艾灸穴位选择等要更加谨慎,避免对女性生殖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