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频率、节律及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包含多种类型,不同类型在心电图有特定表现,其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严重心律失常可危及生命,处理需明确情况,针对病因及类型选合适方法;心律不齐是心跳或快或慢超出一般范围,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生理性心律不齐多无临床意义,病理性心律不齐提示可能存在其他疾病,处理需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分别对因处理,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需准确区分并综合判断处理。
心律不齐:是指心跳或快或慢,超过了一般范围。它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更侧重于描述心跳节律不规整的状态。比如,正常人的心律也可能存在轻度不规整,如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与呼吸周期有关,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一般无临床意义,但也属于心律不齐的范畴。
心电图表现差异
心律失常: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有特定表现。以心房颤动为例,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而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关系异常,如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超过0.20秒),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等。
心律不齐:像前面提到的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在心电图上主要体现为RR间期随呼吸呈周期性变化,吸气时RR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逐渐延长。还有早搏引起的心律不齐,若为房性早搏,心电图上可见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大于0.12秒,其后继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若为室性早搏,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其前无相关P波,代偿间歇完全。
病因及相关因素
心律失常:
年龄因素:新生儿心律失常相对较为复杂,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等有关,如先天性传导系统缺陷可导致心律失常。老年人心律失常多与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退行性病变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肌组织发生生理性退变,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性别因素:一般情况下性别对心律失常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在某些特定疾病中可能有差异。例如,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可能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尤其是在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时。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酗酒可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吸烟时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影响心脏电活动;酗酒可导致心肌损伤、电解质紊乱等,从而引发心律失常。过度劳累、长期精神紧张也是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可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影响心脏节律。
病史因素: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缺氧,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可能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多种心律失常。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也常合并心律失常。
心律不齐: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出现的心律不齐,除了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等生理性情况外,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也可能存在心律不齐,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患儿可能伴有心律失常表现。老年人的心律不齐更多与心脏本身的退行性病变以及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相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慢性缺氧,可引起心律不齐。
性别因素:在性别相关的心律不齐影响方面,目前研究显示差异不大,但在一些由内分泌因素导致的心律不齐中,女性相对更易受影响,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心律不齐,女性发病率相对有一定特点。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律不齐的影响与心律失常类似,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诱发心律不齐,比如长期高强度工作的人群,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而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有助于减少心律不齐的发生。
病史因素: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导致心跳加快、心律不齐等表现;有电解质紊乱病史,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也容易引起心律不齐,因为电解质紊乱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异常。
临床意义与处理原则
心律失常:
临床意义: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危及生命,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可导致心脏骤停,需紧急处理。而一些良性心律失常,如偶发的房性早搏,如果没有基础心脏病,可能临床意义不大,但如果是频发的、伴有基础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则需要引起重视。
处理原则:首先要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及患者的整体情况。对于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除颤等紧急处理。对于有基础病因的心律失常,如由冠心病引起的心律失常,需针对冠心病进行治疗,同时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和禁忌证。
心律不齐:
临床意义:大部分生理性的心律不齐无临床意义,如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但一些病理性的心律不齐可能提示存在心脏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如由心肌缺血、心肌病等引起的心律不齐,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处理原则:首先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心律不齐。对于生理性心律不齐,如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注意观察即可。对于病理性心律不齐,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律不齐,需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心律不齐多可随之改善;对于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不齐,需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引起的心律不齐,需补充钾离子等。
总之,心律失常和心律不齐有一定联系又有区别,在临床诊断和处理中需准确区分,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