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早搏,生理性因素如年龄、生活方式可致,病理性因素如心血管和其他系统疾病可引发,有心悸等症状,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心脏早搏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由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它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从发生部位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其中室性早搏较为常见。
二、常见原因
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变,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早搏;一般来说,性别之间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更年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增加早搏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饮酒,会刺激心脏,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从而引发早搏;过度劳累、长期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等情况,会使心脏负担加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容易导致早搏发生。例如长期熬夜的人群,心脏得不到充分休息,早搏发生率可能高于作息规律者。
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时,心肌组织发生病变,影响心脏的正常电传导,容易出现早搏。比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引发早搏。
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兴奋性增高,引发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引起心脏早搏。例如严重腹泻、呕吐的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进而诱发早搏。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很多人发生早搏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人会感到心悸,即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明显、不规律;有些患者可能会有心跳暂停感、胸闷、乏力等不适;如果早搏频繁发生,还可能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表现,但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早搏的类型、频率以及个体的耐受情况等有关。比如偶发的房性早搏,很多人可能毫无察觉,而频发的室性早搏可能会让患者明显感觉到心脏的异常跳动。
体征表现:医生进行心脏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听诊时能感觉到心跳节律不齐,提前搏动的声音与正常心跳有所不同。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早搏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常规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可以捕捉到早搏的波形特征,明确早搏是房性、房室交界性还是室性。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则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监测早搏的发生频率、分布规律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情况,一般24小时内早搏次数可作为判断早搏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例如24小时早搏次数小于总心搏数的1%,多为偶发早搏;大于1%则可能属于频发早搏等情况。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排查是否存在心脏结构性病变导致的早搏,如心肌病、瓣膜病等;血液检查可以了解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情况,排查是否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系统性疾病引起的早搏。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早搏,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有效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脏的刺激;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方式来调节身心状态。例如一位长期精神压力大的办公室职员,通过每周坚持几次瑜伽练习,放松身心后,早搏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早搏,如冠心病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冠心病,可通过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措施来缓解早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则需要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进行治疗,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对于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要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如补充钾盐、镁盐等。
药物治疗:当早搏频繁发作,症状明显或者伴有基础心脏疾病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不同类型的早搏选用的药物有所不同,例如房性早搏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普罗帕酮等药物,但具体用药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而且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非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还可以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导管射频消融术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频繁发作的室性早搏等情况,通过导管到达心脏异位起搏点部位,利用射频能量消除异位起搏点,达到根治早搏的目的,但该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后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早搏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早搏,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情况,如是否有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因为儿童的心脏功能和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所以一旦发现儿童有早搏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且要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可能影响心脏的药物。
孕妇:孕妇出现早搏时要特别谨慎。首先要详细评估早搏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一些生理性因素如孕期激素变化、血容量增加等可能导致早搏,但也要排查是否有妊娠期心脏病等病理情况。在治疗上,要优先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一般先尝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观察,如保证充足休息等,如果早搏严重需要药物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必须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
老年人:老年人早搏较为常见,多与心脏退行性变、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有关。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早搏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其他疾病的用药情况。例如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更加注重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密切关注早搏引起的不适症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