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其定义为房室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至一个心房冲动不能传导至心室且周而复始。发病机制与房室结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文氏现象有关。常见病因有生理性(如运动员、睡眠时)和病理性(如心肌缺血、心肌炎、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心脏手术等)。临床表现多样,无症状者多在体检发现,有症状者可有心悸、胸闷等。诊断靠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治疗需针对病因,无症状且心室率不慢者定期随访,心室率慢有症状者可药物或起搏器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特点需特殊关注处理。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是指房室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到有一个心房冲动不能传导至心室,如此周而复始的一种心律失常。心脏的电活动通过特殊传导系统传导,正常情况下心房的电信号能顺利传导至心室,而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传导速度逐渐减慢,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之后PR间期又恢复缩短,如此循环。
二、发病机制
1.房室结的相对不应期延长:房室结存在相对不应期,当心肌组织处于相对不应期时,电冲动通过的速度会减慢。在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中,房室结的相对不应期延长,导致每次心房激动传至房室结时,传导速度逐渐减慢,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到某次激动遇到完全不应期,从而出现P波不能下传心室的现象。
2.文氏现象:这是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典型电生理特征,即PR间期进行性延长、R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之后PR间期又恢复缩短,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文氏周期。
三、常见病因
1.生理性因素
运动员或长期从事体力活动者:部分运动员或长期体力活动的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出现一度或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睡眠状态: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也可能出现轻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一般属于生理性范畴,通常不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2.病理性因素
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时,可影响房室结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可能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其中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比较常见的类型之一。
心肌炎:各种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可累及心肌传导系统,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约有20%-50%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其中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相对较轻。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使用洋地黄可抑制房室结传导;还有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等,也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但通常在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后可改善。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房室传导阻滞。例如,血钾过高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均受到影响,可能出现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手术:心脏外科手术,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可能损伤房室传导系统,导致术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其中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是可能出现的类型之一。
四、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很多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尤其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2.有症状情况:当房室传导阻滞较为明显,心室率较慢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黑矇、晕厥等情况。但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相比,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情况相对较少见。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依据。心电图表现为:
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
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
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测):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出现的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还能评估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如活动、睡眠等)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情况及心室率的变化,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六、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可逆性病因引起的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如药物引起的应停用相关药物,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应纠正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引起的应改善心肌缺血等。例如,由药物导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停用相关药物后,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逐渐改善。
2.对症支持治疗
心室率不太慢且无症状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例如,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无症状的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即可。
心室率较慢并有明显症状者:可考虑使用提高心室率的药物,如阿托品等,但阿托品的使用需要谨慎,尤其是老年患者,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口干、视物模糊等。对于严重症状性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
七、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出现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时,需要特别关注其病因。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等情况引起的,要根据手术情况和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儿童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相对较少,但如果是病毒性心肌炎等引起的,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密切监测心室率和临床症状,因为儿童的心脏功能和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需要更谨慎地处理。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时,要考虑多种病因,如冠心病、心肌病等。老年人的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对于心室率较慢引起的症状可能更敏感,在治疗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心功能、合并症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或起搏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等因素。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时,需要谨慎处理。要评估房室传导阻滞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首先查找病因,如是否由妊娠相关的心脏变化或其他妊娠期合并症引起。治疗上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可能需要起搏器治疗,但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