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指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高血压伴神经系统异常并发展为抽搐或昏迷,核心特征为血压升高与神经功能异常同步出现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可分为产前、产时及产后子痫,产前占比最高。其病因包括血管内皮损伤、免疫适应异常、遗传易感性、氧化应激与代谢紊乱。临床表现有高血压、蛋白尿、神经系统症状及子痫发作,诊断需同时满足高血压、蛋白尿及至少一项器官功能障碍表现。对母体危害包括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对胎儿影响有宫内生长受限、早产、围产期死亡。治疗原则包括急性期控制抽搐、降压、预防并发症,并根据孕周确定终止妊娠时机。特殊人群管理要点涉及高龄孕妇、多胎妊娠、慢性高血压患者、糖尿病合并妊娠者。预防策略包括一级预防(阿司匹林、钙剂补充、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级预防(产检频率、家庭血压监测、心理支持)。
一、妊娠期子痫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妊娠期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指在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高血压,并伴随新发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头痛、视觉障碍、上腹部疼痛等),进而发展为抽搐或昏迷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特征为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与神经功能异常的同步出现,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产前子痫、产时子痫及产后子痫,其中产前子痫占比最高(约70%~80%)。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血管内皮损伤学说: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妊娠期子痫的启动因素为胎盘缺血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胎盘灌注不足会释放抗血管生成因子(如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活性,引发全身血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加。
2.免疫适应异常: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失衡可能导致对胎盘抗原的过度反应,引发炎症级联反应。研究显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促炎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3.遗传易感性:双胞胎及家族史研究证实,子痫前期具有遗传倾向。特定基因多态性(如AGT基因M235T变异)可能通过影响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增加发病风险。
4.氧化应激与代谢紊乱:胎盘缺血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产生过量活性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脂质代谢异常(如甘油三酯升高)和胰岛素抵抗可能通过炎症通路参与发病。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1.典型症状:
1.1.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需间隔4小时以上复测确认。
1.2.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00mg,或随机尿蛋白(+)。
1.3.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多为双侧颞部搏动性疼痛)、视觉障碍(闪光感、盲点)、上腹部疼痛(右季肋区压痛)。
1.4.子痫发作:突发强直-阵挛性抽搐,持续1~2分钟,伴意识丧失和舌咬伤风险。
2.辅助检查:
2.1.血液检查:血小板减少(<100×10/L)、肝酶升高(ALT或AST>正常值2倍)、血清肌酐升高(>1.1mg/dL)。
2.2.超声检查:子宫动脉多普勒血流阻力指数升高(搏动指数>1.45),胎盘厚度增加(>4cm)。
2.3.头颅CT/MRI:排除脑出血或脑梗死等继发性病因。
3.诊断流程:依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20)》,需同时满足高血压、蛋白尿及至少一项器官功能障碍表现。
四、对母体与胎儿的危害
1.母体并发症:
1.1.脑血管意外:子痫患者脑出血风险较正常妊娠增加5~8倍,死亡率达10%~15%。
1.2.肝肾功能衰竭:约5%患者发展为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需紧急终止妊娠。
1.3.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约3%~5%,表现为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
2.胎儿影响:
2.1.宫内生长受限:胎盘灌注不足导致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第10百分位数。
2.2.早产:医源性早产率高达30%~4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风险增加。
2.3.围产期死亡:子痫前期患者胎儿死亡率较正常妊娠高2~3倍,主要死于窒息或严重早产并发症。
五、治疗原则与干预措施
1.急性期处理:
1.1.控制抽搐:首选硫酸镁静脉负荷量(4~6g)后维持(1~2g/h),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预防复发。
1.2.降压治疗:目标血压为140~150/90~100mmHg,常用药物包括拉贝洛尔、硝苯地平。
1.3.预防并发症:地塞米松(6mg每12小时)促进胎肺成熟,甘露醇(0.25g/kg)降低颅内压。
2.终止妊娠时机:
2.1.孕周<24周:胎儿存活率极低,建议终止妊娠。
2.2.孕周24~34周:在母体病情稳定后,可期待治疗至34周后终止。
2.3.孕周≥34周:若母体病情恶化或胎儿状况不佳,应立即终止妊娠。
六、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高龄孕妇(≥35岁):需加强产前监测,建议从孕12周开始每2周测量血压和尿蛋白,孕32周后每周监测。
2.多胎妊娠:双胎孕妇子痫前期风险增加3~4倍,需在孕16~20周进行子宫动脉多普勒筛查。
3.慢性高血压患者:孕前已确诊高血压者,需在孕前调整降压方案(停用ACEI/ARB类,改用拉贝洛尔或硝苯地平),孕早期加强血压控制。
4.糖尿病合并妊娠:血糖控制不佳(HbA1c>6.5%)会显著增加子痫前期风险,需通过饮食调整和胰岛素治疗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七、预防策略与长期管理
1.一级预防:
1.1.阿司匹林:对高危人群(如既往子痫前期史、多胎妊娠),建议从孕12周开始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100~150mg/d)至分娩前。
1.2.钙剂补充:每日摄入钙≥1000mg可降低子痫前期风险约30%,尤其适用于低钙饮食人群。
1.3.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增长(孕前BMI<25者增重11.5~16kg),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2.二级预防:
2.1.产检频率:高危孕妇需从孕20周开始每2周产检,孕32周后每周产检。
2.2.家庭血压监测:指导孕妇每日晨起和睡前测量血压,记录波动情况。
2.3.心理支持:焦虑和抑郁情绪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血压,需提供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