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室性早搏是指在窦性心律基础上心室部位过早收缩,其发生机制包括心室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和折返机制,常见病因有生理因素(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吸烟饮酒等)和病理因素(如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及听诊体征,通过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诊断,治疗需去除诱因、定期随访,必要时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窦性心律室性早搏的定义
窦性心律是指由窦房结发起的心律,是正常的心律。而室性早搏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心搏。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就是在窦性心律的基础上,存在心室部位的过早搏动情况,也就是心脏的心室部分比正常节律提前收缩了一次。
二、发生机制
1.心室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心脏的心室存在一些异位起搏点,当这些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升高时,就可能在窦性心律的周期中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室收缩,导致室性早搏。例如,一些生理因素(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等)可能会诱发心室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病理因素方面,心肌缺血、心肌病、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也可能使心室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引发室性早搏。
2.折返机制:心脏内存在折返环路时,也可能导致室性早搏。比如心室肌内的折返,冲动在心室肌的某个环路中反复折返,就会造成提前的心室收缩。
三、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一)生理因素
1.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一般来说,年轻人相对更易因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出现室性早搏,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的易患差异,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因内分泌等变化影响而出现室性早搏增多情况。
2.生活方式
过度劳累:长期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会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室性早搏。例如一些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群,长时间连续工作后可能出现室性早搏。
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如面临重大考试、工作压力巨大等情况时,体内会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刺激心脏,导致室性早搏发生概率增加。
大量吸烟、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酒精都会对心脏产生刺激,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人较易出现室性早搏。例如每天大量吸烟(超过20支)、大量饮酒(每天酒精摄入量超过50克,相当于50度白酒100毫升以上)的人群,患室性早搏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病理因素
1.心脏本身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可能发生改变,容易引起室性早搏。研究表明,约有70%-80%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室性早搏。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从而引发室性早搏。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广泛病变,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室性早搏较为常见。
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时,心肌组织受损,也可能导致室性早搏。在心肌炎急性期,室性早搏的发生率较高。
2.全身性疾病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血钾浓度降低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导致心肌兴奋性改变,容易出现室性早搏。临床上常见于长期腹泻、呕吐、应用排钾利尿剂等情况的患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也可能引发室性早搏。据统计,约有5%-10%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合并室性早搏。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无症状情况:部分人发生室性早搏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检做心电图等检查时被发现。
有症状情况:有些人会感觉心悸,即自己能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有心跳加重、落空感等;也可能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如果室性早搏频繁发生,还可能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乏力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状态差等,因为儿童对身体不适的表述相对不精确,更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体现。
2.体征表现: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之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而且室性早搏的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窦性心律室性早搏的重要手段。心电图上可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ST段与T波方向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室性早搏的次数、形态等情况。例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内心脏的电活动,更准确地评估室性早搏的发生频率、分布规律等。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测):对于怀疑有室性早搏,但普通心电图未捕捉到的情况,可进行Holter监测。它能提供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记录,有助于评估室性早搏在一天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如休息、活动等)的发生情况,一般会计算室性早搏的总数、频发程度(如每小时室性早搏次数、室性早搏占总心搏的百分比等)等指标。
六、治疗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去除诱因
对于因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室性早搏,要调整生活方式。比如让过度劳累的人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帮助精神紧张的人缓解压力,可通过心理疏导、适当运动等方式;劝导吸烟饮酒者戒烟限酒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兴奋等。
对于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室性早搏,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对于电解质紊乱患者,纠正低钾、低镁等电解质异常情况。
2.定期随访:即使室性早搏没有明显症状,也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观察室性早搏的变化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复查。
(二)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如果室性早搏频繁发作且症状明显,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西律、普罗帕酮等,但具体用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因为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非常谨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只有在病情非常严重且经过充分评估后才会考虑使用合适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出现窦性心律室性早搏时,家长要特别重视。一方面要避免孩子过度活动、劳累,保证充足营养;另一方面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带孩子进行检查,因为儿童的心脏功能还在发育中,室性早搏可能对其心脏功能影响的机制和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谨慎地监测和处理。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发生窦性心律室性早搏时,要注意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其他疾病的治疗情况,用药方面更要谨慎,防止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去除诱因等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比如帮助调整生活节奏,使其处于相对轻松的生活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