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普遍认为,胎儿在孕22周后开始有存活的可能,但此时的存活率非常低,并且面临着诸多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孕周越小、体重越低,胎儿的器官发育越不完善,存活的难度就越大。例如孕22-24周的早产儿,肺部发育极不成熟,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问题。而孕34周以后的早产儿,体重相对较高,各器官功能也更接近足月儿,存活几率会明显增加。如果早产胎儿存在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缺陷等,会极大地影响其存活几率。而健康状况相对较好、没有明显先天缺陷的早产胎儿,存活的可能性更大。
早产胎儿的营养需求与足月儿不同,需要提供特殊的营养物质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一般会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的方式来保证早产胎儿获得足够的营养。早产胎儿出院后,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包括体格发育、神经发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