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损伤是多种因素致其及分支受损的病症,由颈5-8和胸1神经前支构成负责上肢感觉运动传导,常见病因有外伤、医源性、肿瘤压迫、炎症等,临床表现因损伤部位而异,分类包括根性、干性、束性损伤,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新生儿产伤需联合评估并加强康复护理,成人外伤需个性化制定方案并关注相关情况。
一、定义及解剖基础
臂丛神经损伤是因多种因素致使臂丛神经及其分支受损的病症,臂丛神经由颈5-8和胸1神经前支构成,主要负责上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传导,其解剖结构复杂,涵盖神经根、干、束及分支等部分,任何部位的损伤均可引发相应的上肢功能障碍。
二、常见病因
1.外伤因素:如车祸、高处坠落、肩部或颈部的暴力撞击等,可直接导致臂丛神经结构受损;产伤则多见于新生儿,因分娩过程中肩部过度牵拉等原因引发。
2.医源性损伤:颈部手术(如甲状腺手术、锁骨下血管手术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操作不当,可能误伤臂丛神经。
3.肿瘤压迫:颈部或肩部的肿瘤(如神经鞘瘤、淋巴瘤等)可逐渐压迫臂丛神经,导致神经功能受损。
4.炎症: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臂丛神经,引发炎症性损伤。
三、临床表现
因损伤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常见表现包括上肢麻木、无力,可出现肌肉萎缩(如手部小肌肉萎缩致爪形手)、感觉减退(如相应皮区痛觉、温度觉异常),严重时可导致上肢部分或完全瘫痪,影响日常活动,如持物困难、穿衣受限等。
四、分类
1.根性损伤:由颈神经根受损引起,常见于颈部外伤或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表现为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2.干性损伤:臂丛神经干(上干、中干、下干)受损,不同干损伤对应不同区域的功能障碍,如上干损伤可出现肩外展、屈肘功能障碍。
3.束性损伤:臂丛神经束(外侧束、内侧束、后束)受损,表现为更局限的上肢肌肉运动及感觉异常,如外侧束损伤可影响肱二头肌等肌肉的功能。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受伤过程、症状出现时间等,通过体格检查评估上肢肌力、肌张力、感觉减退范围等。
2.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可检测肌肉电活动,判断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能评估神经传导功能,明确损伤部位及程度。
3.影像学检查:MRI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结构,有助于发现神经受压、水肿、断裂等情况;CT扫描可辅助判断骨骼是否有骨折等导致神经损伤的因素。
六、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早期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修复,配合物理治疗(如电刺激、针灸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维持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2.手术治疗:对于神经断裂、严重压迫等情况,需行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术(缝合断裂神经)、神经移位术(将其他神经移位修复受损神经)等,手术时机需根据损伤情况综合评估。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产伤导致的臂丛神经损伤:需尽早由儿科医生与神经科医生联合评估,根据损伤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早期手术干预,同时加强新生儿上肢的康复护理,避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注重轻柔操作以减少二次损伤。
成人外伤导致的臂丛神经损伤:需结合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老年人要关注其全身状况对手术耐受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神经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强调非药物干预在康复中的重要性,优先选择对患者舒适度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