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会得胃食管反流,尤其婴幼儿常见,因解剖结构、生理、喂养及体位等因素易患,表现有呕吐等典型及影响生长发育等严重表现,诊断靠相关检查,处理包括非药物干预(体位调整等)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无效时谨慎用),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正确喂养、关注生长发育等。
一、小孩易患胃食管反流的原因
1.解剖结构因素
婴幼儿的食管下括约肌(LES)发育未成熟,LES压力较低,容易出现松弛,使得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食管。一般来说,婴儿的LES压力约为成人的1/3,这种较低的压力状态增加了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
婴幼儿的食管相对较短、较窄,且食管下括约肌的位置相对偏低,这也使得胃内容物更易反流。
2.生理因素
婴儿的胃呈水平位,且胃容量较小,当进食较多时,胃内压力容易超过LES压力,从而导致反流。例如,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ml,3-6个月时约为150-200ml,随着月龄增加胃容量逐渐增大,但在婴儿早期仍处于相对较小的状态。
婴儿的胃肠蠕动功能尚未完善,胃排空时间较长,这也会导致胃内食物滞留,增加反流的可能性。
3.其他因素
过度喂养是导致婴儿胃食管反流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喂养次数过于频繁或每次喂养量过多,会使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引发反流。
体位因素也很重要,婴儿平卧位时比直立位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当婴儿哭闹、咳嗽时,腹压增加,也会促进反流的发生。
二、小孩胃食管反流的表现
1.典型表现
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时可含有奶块。例如,婴儿可能在进食后不久就出现呕吐,呕吐频率可高可低。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烧心、反酸等表现,但由于婴儿无法准确表达,可能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拒食等情况。
2.严重表现
长期反复的胃食管反流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导致体重增长缓慢。因为反流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严重的胃食管反流还可能引起食管炎、食管狭窄等并发症,表现为吞咽困难、呕血、黑便等。如果反流物误吸入气管,还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小孩胃食管反流的诊断与处理
1.诊断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来诊断。一般会进行食管24小时pH监测,以检测食管内的酸碱度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反流情况;还可能会进行食管内镜检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情况,了解是否有炎症、糜烂等病变。
2.处理
非药物干预:
体位调整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婴儿,可将床头抬高30°左右,采取头高脚低的体位,以减少反流。在喂养时,要注意少量多次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并且喂养后不要立即让婴儿平卧,可适当竖抱拍嗝,帮助排出胃内气体,减少反流。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能会使用药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例如,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婴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较慢,使用不当可能会有不良反应。不过,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只有在非药物治疗无效且病情需要时才考虑药物治疗。
四、特殊人群(小孩)的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胃食管反流的小孩,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喂养过程中要格外小心,严格遵循正确的喂养方式。要注意保持婴儿的体位正确,避免频繁更换体位导致反流加重。同时,要关注小孩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测量体重等指标,如果发现体重增长缓慢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另外,要避免让小孩接触可能诱发反流的因素,如过度哭闹等,营造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反流的发生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