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眩晕症是由前庭系统病变引发,发病机制涉及内耳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中枢前庭病变,临床表现有眩晕及伴随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处理和病因治疗,不同病因及患者情况有相应治疗方式。
一、发病机制
1.内耳前庭感受器病变
当耳石发生移位时,比如耳石症,耳石会刺激内耳的前庭感受器,导致前庭传入神经冲动异常。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内耳耳石等结构可能出现退行性改变,使耳石移位的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上,长期低头、头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诱发耳石移位。
梅尼埃病时,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影响前庭感受器的正常功能。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年龄上多见于中青年人,生活中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梅尼埃病发作。
2.前庭神经病变
前庭神经元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侵犯前庭神经,导致前庭神经发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青壮年,发病前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这与机体免疫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以及感染易感性有关。
3.中枢前庭病变
如脑血管疾病累及前庭中枢结构,像脑梗死或脑出血影响到脑干、小脑等与前庭相关的中枢部位。在年龄上,老年人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等原因,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高,更易出现中枢前庭病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脑血管疾病风险进一步增加,生活中血压、血糖控制不佳时易诱发中枢前庭病变。
二、临床表现
1.眩晕症状
患者会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摇晃等,眩晕发作突然,持续时间不等。耳石症引起的眩晕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梅尼埃病发作时眩晕可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前庭神经元炎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天。
2.伴随症状
常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前庭受到刺激后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反应。平衡失调也是常见表现,患者行走或站立时不稳,儿童可能表现为走路易摔倒,与儿童平衡感发育不完善以及前庭病变影响平衡功能有关,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更难准确表达眩晕不适,需家长密切观察其行走等运动状态的异常。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梅尼埃病患者多有此类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听力下降的影响程度不同,儿童可能影响其语言发育等。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包括眼震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眼球运动来判断前庭功能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眼震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眼震观察相对困难,需要更细致的操作。
平衡功能检查,如闭目直立试验等,了解患者平衡能力。
2.辅助检查
听力学检查,对于怀疑内耳病变引起的前庭眩晕症有重要意义,可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等了解听力情况。
前庭功能检查,如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眼震电图等,能更精确评估前庭功能。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可帮助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老年人做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其身体状况,如是否有肾功能不全等影响造影剂使用的情况。
四、治疗原则
1.急性发作期处理
首先要让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加重眩晕。对于恶心、呕吐明显的患者,可适当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2.病因治疗
耳石症主要通过复位治疗,如手法复位等,不同年龄患者复位操作需根据其身体耐受性等调整力度等。梅尼埃病发作期可给予改善内耳循环等药物(具体药物不提及名称)治疗,缓解期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等预防发作。前庭神经元炎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中枢前庭病变则针对脑血管疾病等进行相应治疗,如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可考虑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老年人在治疗时需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多器官功能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