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多动症表现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多、情绪冲动等,其原因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及孕期围生期等因素,干预措施包括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家长、老师等要给予耐心理解,营造良好环境,配合治疗。
一、小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子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如难以专注于一件事、容易分心;活动过多,在不该活动的场合也频繁跑动、小动作不断;情绪冲动,容易发脾气、难以等待轮流等。
二、小孩子多动症的原因
(一)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多动症,那么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会增加。例如,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多动症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1.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调节注意力、行为控制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失衡时,可能导致多动症的发生。例如,多巴胺功能不足可能影响大脑对行为的抑制控制。
2.大脑结构异常:部分多动症儿童的大脑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如额叶发育迟缓等。额叶是与注意力、冲动控制等功能相关的脑区,额叶发育异常可能影响相关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心理社会因素
1.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等,可能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例如,父母经常争吵,孩子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环境中,可能影响其心理和行为发展。
2.学校环境:学习压力过大、老师教育方式不恰当等学校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多动症的发生有影响。比如,教学方法不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导致孩子难以适应学习,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四)孕期及围生期因素
母亲孕期吸烟、饮酒、遭受感染等不良因素,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围生期并发症,都可能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可能性。例如,母亲孕期吸烟会使胎儿接触到有害物质,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三、小孩子多动症的干预措施
(一)行为治疗
1.行为训练:通过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奖励机制,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当孩子在课堂上能够保持一定时间的专注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小贴纸等,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行为。
2.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问题,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比如,教导孩子在冲动想要做出不当行为时,先进行深呼吸等自我调节的方法。
(二)心理治疗
1.家庭治疗:针对家庭环境进行调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改善家庭氛围。例如,通过家庭治疗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病情,学习正确的教育方式,共同帮助孩子克服多动症带来的问题。
2.个体心理治疗:针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孩子应对因多动症带来的心理压力,如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比如,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游戏治疗等方式,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缓解心理问题。
(三)药物治疗
如果孩子的症状较为严重,在医生评估后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诊断和用药建议,且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等因素,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低龄儿童过早使用药物。
四、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家长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理解,避免过度指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带孩子进行复查,根据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在学校中,老师要关注患有多动症的孩子,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如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