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瘀血阻滞等病因病机相关,有肝肾阴虚、肾阳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等辨证分型及对应表现,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食疗等防治,不同人群如中老年、女性绝经后、有骨折病史者有相应中医应对方式,需注重各方面来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
肝肾亏虚:中医认为,肾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肝肾同源。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肝肾精气渐衰,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无源,骨失所养,易发生骨质疏松。女性绝经后,肝肾亏虚更为明显,因为绝经导致肾精流失加快,肝血也相对不足,这在女性骨质疏松患者中较为常见。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不足,骨骼失于气血的濡养。长期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因素可损伤脾胃,比如长期偏好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或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都会影响脾胃功能,进而影响骨骼的营养供应,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瘀血阻滞:外伤、久病等原因可导致瘀血阻滞经络,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使骨骼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例如,曾有骨折病史的患者,骨折部位可能存在瘀血残留,阻碍局部气血流通,影响骨折部位的修复和骨骼的整体健康,长期下来易引发骨质疏松。
中医辨证分型及对应表现
肝肾阴虚型: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此类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多见,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因肝肾阴虚,虚热内生,出现上述虚热症状。
肾阳虚型:表现为腰背冷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夜尿频多,舌淡胖,苔白,脉沉迟。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中老年女性肾阳虚衰者,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出现畏寒肢冷等虚寒表现。
脾肾阳虚型:既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肾阳虚表现,又有腹胀纳差、大便溏薄等脾胃阳虚症状,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此类患者多因长期脾胃虚弱进而影响肾阳,导致脾肾两虚。
瘀血阻络型:有固定部位的疼痛,如腰背部刺痛,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可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的骨质疏松患者,疼痛性质较为固定且拒按是其特点。
中医防治方法
中药调理: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如肝肾阴虚型可选用左归丸加减,以滋补肝肾;肾阳虚型可用右归丸加减,温补肾阳;脾肾阳虚型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合四君子汤加减,温补脾肾;瘀血阻络型则以身痛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通络。
针灸推拿:针灸可选取肾俞、肝俞、命门、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起到调节脏腑气血、强筋健骨的作用。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气血循环,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等症状。例如,对腰背部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能改善局部肌肉紧张,促进气血流通。
食疗:可通过饮食来调理。肝肾阴虚型可食用黑芝麻、桑葚、枸杞等滋阴食物;肾阳虚型可多吃羊肉、韭菜、核桃等温热补肾的食物;脾肾阳虚型则适宜食用山药、薏米、芡实等健脾温阳的食物。
不同人群的中医应对
中老年人群:中老年是骨质疏松的高发年龄段,应注重肝肾的保养,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中医调理来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例如,中老年女性绝经后要特别注意补肾养肝,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药调理和针灸等治疗。
女性绝经后人群: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更易出现肝肾亏虚等情况,除了上述的中医调理方法外,还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因为情志不舒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加重骨质疏松。
有骨折病史人群:这类人群要注意活血化瘀通络的调理,在骨折恢复后,通过中医方法促进局部气血流通,防止瘀血阻滞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或加重。同时,要加强营养,保证骨骼修复所需的气血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