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可通过药物治疗(中枢兴奋剂、非中枢兴奋剂)、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教育干预(课堂管理、家校合作)、饮食调整(营养均衡、避免含添加剂食物)来治疗,不同年龄段儿童治疗需注意特殊情况,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青春期需关注心理变化。
一、药物治疗
1.中枢兴奋剂: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常用药物,如哌甲酯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含量有关,能改善多动症儿童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症状,但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食欲减退、失眠等。
2.非中枢兴奋剂:如托莫西汀,它是一种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从而改善多动症症状,相对中枢兴奋剂来说,不良反应可能相对较少,但也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心理治疗
1.行为治疗:包括行为塑造法、阳性强化法等。行为塑造法是通过逐步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当儿童出现符合期望的行为时给予强化,如儿童能够安静坐一段时间就给予表扬和小奖励;阳性强化法是对儿童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正性强化,使其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和加强,帮助儿童控制多动和冲动行为,提高注意力。
2.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问题行为,理解自己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应对问题和控制情绪。例如,让儿童认识到冲动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引导他们学习如何通过自我暗示等方法来控制冲动,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多动症儿童,尤其对于年龄稍大、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儿童效果较好。
三、教育干预
1.课堂管理:教师应了解多动症儿童的特点,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如将其座位安排在靠近教师的位置,便于教师监督和提醒;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参与度。
2.家校合作:家长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老师向家长反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在家中配合学校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行为管理,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有利于其行为改善和学习的环境,比如家长在家中为儿童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儿童在学校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四、饮食调整
1.营养均衡:保证儿童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研究表明,某些营养缺乏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生发展有关,而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可能对改善症状有一定帮助,但不能替代正规的治疗方法。例如,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等,锌对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可能对多动症儿童的神经功能调节有一定益处。
2.避免食用含添加剂食物:减少儿童对含有食品添加剂(如人工色素、防腐剂等)食物的摄入,有研究发现过多食用含添加剂的食物可能会加重多动症儿童的症状,所以应尽量让儿童食用天然、无添加的食物。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由于低龄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更明显,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行为治疗和教育干预等。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在治疗过程中的身心变化,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营造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和康复。对于青春期的多动症儿童,除了常规治疗外,还需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树立积极面对疾病的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