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是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受损致部分或全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按部位分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按程度分完全性与不完全性,病因有神经系统病变(含脑血管、脊髓、周围神经病变)及肌肉病变,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特殊人群中儿童与产伤等相关、老年人多由脑血管意外需控基础病等、男女均需重视护理与康复训练。
一、定义
瘫痪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受损,导致身体部分或全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的病理状态,是神经系统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二、分类
(一)按瘫痪部位分类
1.单瘫:单一肢体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常见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局限性病变。
2.偏瘫:一侧上下肢及同侧面部肌肉同时出现运动功能丧失,多由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累及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或皮质脊髓束引起。
3.截瘫:双下肢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因脊髓胸段或腰段病变(如脊髓外伤、脊髓肿瘤压迫等)导致。
4.四肢瘫:四肢均出现运动功能丧失,可见于高颈段脊髓病变(如高颈段脊髓外伤、脊髓炎)、严重脑部广泛病变等情况。
(二)按瘫痪程度分类
1.完全性瘫痪:肌肉完全无收缩功能,肌电图显示肌肉电活动完全消失。
2.不完全性瘫痪:肌肉仍存在部分收缩功能,根据残留肌力程度可进一步细分,如肌力1级(仅能触及肌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肌力2级(有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重力)等。
三、病因
(一)神经系统病变
1.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病变累及支配肢体运动的脑区,可引发相应部位的瘫痪。
2.脊髓病变:脊髓外伤、脊髓炎、脊髓肿瘤等可损伤脊髓内的运动传导通路,导致截瘫或四肢瘫。
3.周围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炎可损害周围神经,影响神经传导,引起相应肢体的瘫痪。
(二)肌肉病变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肌肉本身的疾病,可导致肌肉无力、萎缩,进而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瘫痪有相应表现,以偏瘫为例,常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瘫痪、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行走时患侧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呈划圈步态;截瘫患者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常伴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四肢瘫患者则四肢均无法活动,常合并呼吸肌受累导致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
五、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发病经过、既往病史(如脑血管疾病史、脊髓外伤史等)、家族史(如肌肉疾病家族史)等。
(二)体格检查
通过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评估肌肉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射等情况,初步判断瘫痪部位和程度。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协助诊断脑血管疾病;脊髓MRI有助于发现脊髓病变(如脊髓肿瘤、脊髓炎等)。
2.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明确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辅助判断瘫痪的神经源性或肌源性病因。
六、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儿童瘫痪多与产伤、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感染性脊髓炎等相关。例如产伤导致的脊髓损伤引发截瘫,需尽早进行神经评估,及时开展康复干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关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关节挛缩等。
(二)老年人
老年人瘫痪常见于脑血管意外,需密切关注基础疾病控制,如积极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降低再次脑卒中风险。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注重预防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强调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循序渐进性。
(三)女性与男性
无论性别,瘫痪患者均需重视日常护理,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需额外注意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男性则需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均应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和并发症预防,以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