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患者感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等,分外周性和中枢性眩晕,前者包括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后者有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癫痫等原因;临床表现有眩晕及伴随症状、体征;诊断靠详细病史、体格及辅助检查(听力学、前庭功能、影像学);治疗分外周性(耳石症复位、梅尼埃病发作期对症及间歇期减少积水、前庭神经元炎抗病毒等)和中枢性(脑血管疾病溶栓等、颅内肿瘤手术等),需综合病因针对性治疗。
一、眩晕症的分类及常见原因
外周性眩晕
耳石症:多因耳石脱落引起,头部位置变化时可诱发眩晕,如从卧位坐起、翻身等动作。老年人因内耳退行性变等因素易患耳石症,女性在更年期后激素变化可能增加发病风险,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等生活方式或因素也可能诱发耳石症。
梅尼埃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生活因素可能诱发发作。
前庭神经元炎:常因前庭神经元受病毒感染所致。起病较急,眩晕较重,伴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听力下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可能是诱发因素。
中枢性眩晕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脑血管病变影响了脑部与平衡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眩晕发生。
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等,肿瘤压迫前庭神经等结构引起眩晕,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可能伴有听力减退、面部麻木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肿瘤生长是致病原因。
癫痫:部分癫痫发作可表现为眩晕,可伴有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有癫痫家族史或脑部有异常放电基础的人群易患。
二、眩晕症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为眩晕,可呈旋转性、漂浮感、摆动感等不同感觉。还常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致患者不敢活动。部分患者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或头痛、肢体麻木等神经系统症状。
体征表现
可能出现眼球震颤,即双眼不自主有节律的摆动。还可能有平衡失调,如行走时向一侧偏斜等表现。医生通过神经系统检查等可发现相应体征异常。
三、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
包括眩晕发作的诱因、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例如询问患者眩晕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每次发作持续多久,是否伴有耳鸣等。
体格检查
进行耳部检查,查看鼓膜等耳部结构是否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平衡能力、肌力、反射等方面的检查。
辅助检查
听力学检查:如纯音听阈测试、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于判断是否为外周性眩晕中的耳部疾病引起。
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震电图、前庭自旋转试验等,可评估前庭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有助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等。
四、眩晕症的治疗原则
外周性眩晕的治疗
耳石症:主要通过耳石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耳石症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等,复位后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头部运动。
梅尼埃病:发作期可给予前庭抑制剂(如苯海拉明等,但儿童应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症治疗,间歇期可采用低盐饮食、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儿童慎用)等减少膜迷路积水。
前庭神经元炎:以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同时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帮助恢复。
中枢性眩晕的治疗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可根据病情选择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脑出血则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颅内肿瘤:多需手术切除肿瘤等治疗方式。
总之,眩晕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复杂临床综合征,需要综合病史、检查等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治疗需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