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鞘膜积液是婴儿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的囊肿,分睾丸、精索、交通性鞘膜积液,与先天性因素及后天炎症、外伤有关,有肿块及体位影响等表现,靠体格检查、超声诊断,一岁内可观察等待,超一岁等情况需手术,预后好,婴儿护理要注意阴囊清洁、避免腹压增加及定期复诊。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婴儿鞘膜积液是指婴儿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鞘膜是包裹睾丸的一层膜性囊,正常情况下鞘膜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鞘膜积液的发生。
二、分类
(一)睾丸鞘膜积液
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积液局限在睾丸鞘膜腔内。表现为阴囊内有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性感,触不到睾丸和附睾。
(二)精索鞘膜积液
积液位于精索部位,呈椭圆形或梭形,沿精索走向生长,其下方可摸到正常的睾丸、附睾,若牵拉同侧睾丸,肿物可随之移动。
(三)交通性鞘膜积液
又称为先天性鞘膜积液,腹膜鞘状突未闭合,鞘膜腔与腹腔相通,积液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积液增多,平卧后积液可减少或消失。
三、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鞘状突在不同部位闭合不全,导致鞘膜腔与腹腔或其他部位相通,从而引起鞘膜积液。一般在婴儿出生后,鞘状突仍有闭合的可能。
(二)后天性因素
1.炎症: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引起鞘膜分泌增多,吸收减少,从而导致鞘膜积液。例如,婴儿若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炎症蔓延可能波及鞘膜。
2.外伤:阴囊部位受到外伤后,可能导致鞘膜内出血,血液吸收不完全,进而形成鞘膜积液。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肿块表现:大多数婴儿鞘膜积液无明显不适症状,往往是家长发现阴囊或腹股沟部位有肿块而就诊。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鸽蛋,大的可如拳头。
2.体位影响: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变化,平卧后积液流入腹腔,肿块可缩小或消失;站立时,积液又可积聚,肿块增大。
(二)体征
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阴囊或腹股沟处有囊性肿块,透光试验呈阳性(即肿块能被光线透过),这是因为鞘膜积液为液体,有良好的透光性。
五、诊断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来初步判断肿块的部位、大小、性状等,同时进行透光试验辅助诊断。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还能鉴别鞘膜积液的类型以及与其他阴囊内疾病(如睾丸肿瘤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六、治疗
(一)观察等待
对于一岁以内的婴儿,由于其鞘状突有自行闭合的可能,所以可以先进行观察等待。在此期间,要注意观察肿块的大小、变化等情况,定期复诊。例如,有些婴儿在出生后6-12个月内,鞘状突会逐渐闭合,鞘膜积液也随之吸收。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如果婴儿鞘膜积液超过一岁仍未自行吸收,或者鞘膜积液体积较大,引起婴儿明显的不适,或者合并有其他异常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通过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阻止腹腔内液体与鞘膜腔相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手术时机:一般建议在一岁以后进行手术较为合适,但如果在观察期间出现肿块突然增大、疼痛等紧急情况,需要及时手术。
七、预后
婴儿鞘膜积液经过适当的治疗后预后通常较好。通过观察等待自行吸收的婴儿,一般不会遗留明显的后遗症;手术治疗的婴儿,术后恢复顺利的话,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阴囊外观和功能可恢复正常。
八、特殊人群(婴儿)注意事项
婴儿由于年龄小,在护理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家长要保持婴儿阴囊部位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在观察等待期间,要注意避免婴儿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加重鞘膜积液的程度。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婴儿复诊,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