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眩晕的病因包括耳源性、中枢性和全身性。耳源性有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中枢性有脑血管疾病(后循环缺血、小脑或脑干出血/梗死)、颅内肿瘤;全身性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内分泌及代谢紊乱(糖尿病、颈椎病)、其他全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贫血)等。
一、耳源性病因
1.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多发生于30-50岁的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常伴有耳鸣、耳胀满感、波动性听力下降等症状。研究表明,梅尼埃病的发作可能与劳累、精神紧张、睡眠障碍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内耳的液体平衡机制。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病机制是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当头部位置变化时,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中枢产生异常冲动而引起眩晕。随着年龄增长,内耳耳石退化等因素可能增加耳石脱落的风险,长期卧床、头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诱发该疾病。患者表现为与头部位置变化相关的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3.前庭神经炎:可能因病毒感染所致,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起病较急,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眩晕,伴有恶心、呕吐,但无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眩晕症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且在头部活动时加重。
二、中枢性病因
1.脑血管疾病
后循环缺血:老年人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血液。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沉积等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后循环缺血,可出现眩晕症状,常伴有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神经系统症状。例如,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不足,会影响前庭中枢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眩晕。
小脑或脑干出血/梗死: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是危险因素,老年人高血压控制不佳时易发生。小脑梗死或出血可导致平衡失调、眩晕,脑干病变也会影响前庭传导通路,引起眩晕。患者除眩晕外,还可能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不同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等,肿瘤逐渐增大可压迫前庭神经及相关结构,导致眩晕。老年人颅内肿瘤发病相对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眩晕,随着肿瘤增大,会出现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症状。
三、全身性病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血压波动较大时,可引起脑血管痉挛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眩晕。长期高血压还可能损害内耳血管,影响内耳功能。
心律失常:如房颤等,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眩晕症状。老年人心律失常较为常见,房颤时心房无序颤动,心室率不规则,影响心脏射血,进而影响脑部血流。
2.内分泌及代谢紊乱
糖尿病: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导致眩晕。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参与眩晕的发生。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眩晕等症状更易出现。
颈椎病: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可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在颈部活动时,如突然转头等动作,可诱发眩晕。老年人由于颈椎退变,患颈椎病的概率较高,长期低头等不良姿势也会加重颈椎病变。
3.其他全身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发热等因素可导致全身代谢加快,内耳血液循环改变,引起眩晕。老年人感染后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感染引起的眩晕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贫血:老年人贫血较为常见,如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脑部缺氧,引起眩晕。同时,贫血还可能影响内耳的氧气供应,加重眩晕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