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分级采用FIGO分级系统,分为G1级(高分化)、G2级(中分化)、G3级(低分化);分期采用FIGO2009年修订的手术-病理分期,分为Ⅰ期(包括ⅠA、ⅠB、ⅠC期)、Ⅱ期(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Ⅲ期(包括ⅢA、ⅢB、ⅢC期)、Ⅳ期(包括ⅣA、ⅣB期),分级和分期对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意义重大,医生据此选合适治疗策略。
一、子宫内膜癌的分级
子宫内膜癌的分级主要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分级系统,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3级:
G1级(高分化):
肿瘤细胞分化良好,超过75%的肿瘤组织由腺上皮构成,腺体排列规则,细胞核异型性较小,核分裂象少见。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腺体形态接近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腺体结构,细胞的大小、形态较为一致。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分化程度的判断标准是相对统一的,但年龄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和对治疗的耐受性,年轻患者可能在治疗上有更多的选择,但分级主要依据细胞本身的特征。
G2级(中分化):
肿瘤细胞分化中度,50%-75%的肿瘤组织由腺上皮构成,腺体排列不规则,细胞核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象较G1级增多。其腺体结构有一定的紊乱,但还未达到G3级的程度。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使用雌激素等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的生活因素,会影响患者的病情,而中分化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可能影响。
G3级(低分化):
肿瘤细胞分化差,不到50%的肿瘤组织由腺上皮构成,大部分为实性癌巢,细胞核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细胞形态与正常腺体细胞差异很大,紊乱程度高。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等病史的患者,分级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可能较差。
二、子宫内膜癌的分期
子宫内膜癌的分期采用FIGO2009年修订的手术-病理分期,:
Ⅰ期:
ⅠA期: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ⅠB期: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ⅠC期: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不同年龄的患者,Ⅰ期的具体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患者的生殖系统功能相对更活跃,肿瘤浸润肌层的情况可能与年龄较大患者有一定差异,但分期主要依据肿瘤在子宫肌层的浸润深度等病理特征。对于有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肥胖可能导致雌激素代谢异常等,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判断和治疗,因为肥胖相关的代谢改变可能会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Ⅱ期: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如家族中有子宫内膜癌或其他相关妇科肿瘤病史的患者,Ⅱ期的诊断需要更精确的病理检查来确定肿瘤是否侵犯宫颈间质,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患者的发病机制有其特殊性,在分期和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遗传背景。
Ⅲ期:
ⅢA期:肿瘤侵犯子宫浆膜层和(或)附件,和(或)腹腔细胞学阳性。
ⅢB期:阴道转移。
ⅢC期: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而影响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选择和预后,因为吸烟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力等,不利于患者对抗肿瘤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Ⅲ期患者,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合并更多的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更谨慎地权衡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的风险和收益。
Ⅳ期:
ⅣA期: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黏膜。
ⅣB期: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转移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对于有远处转移的Ⅳ期患者,无论年龄大小,治疗都更加复杂,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同时要关注患者的整体营养状况等生活方式因素对治疗耐受性的影响,例如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能更难承受化疗等强烈的治疗手段。
子宫内膜癌的分级和分期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分级和分期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如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