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血可发生于月经初潮至绝经间各年龄,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等,妇科检查多无器质性病变,内膜病理无癌变迹象,B超见内膜厚度等无异常,激素水平有内分泌紊乱表现,治疗以止血等为主;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表现为绝经后或未绝经阴道不规则流血等,妇科检查晚期有异常,内膜病理有典型癌组织学改变,B超可见内膜等异常,激素水平无特异改变,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综合治疗,特殊人群各有相应关注要点。
一、发病年龄
功血:可发生于月经初潮至绝经间的任何年龄,包括青春期、育龄期及围绝经期。青春期功血多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尚未健全所致;育龄期功血常与内分泌失调相关,如精神紧张、环境改变等可诱发;围绝经期功血是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分泌紊乱引起。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年轻女性发病相对少见,但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趋势,可能与肥胖、长期无排卵、雌激素长期刺激等因素有关。
二、阴道流血表现
功血: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有的表现为停经一段时间后发生大量阴道流血,可持续数天至数十天不等;有的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一般月经周期基本规律,但经量异常。
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阴道排液增多,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血性排液,有恶臭。
三、妇科检查
功血:盆腔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子宫大小正常,质地柔软,双侧附件无异常。
子宫内膜癌:妇科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病情进展,子宫可增大,质软;晚期可触及转移灶,如转移至宫旁组织时,可触及宫旁肿块;癌组织脱出于宫颈口时,可见到或触及从宫颈口脱出的癌组织,质脆,触之易出血。
四、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功血: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显示无特异性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生性变化,如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等,无癌变迹象。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镜下可见癌细胞形态不规则,核大、深染,染色质粗,核仁明显,间质浸润等典型的癌组织学改变。通过病理检查可以区分子宫内膜癌的不同病理类型,如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等。
五、相关辅助检查
B超检查:
功血:B超可见子宫内膜厚度可厚可薄,多无异常回声,子宫肌层回声均匀。
子宫内膜癌:B超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宫腔内有实质不均匀回声区,或宫腔线消失、肌层内有不均质回声区等,有助于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态、肌层浸润程度等。
激素水平测定:
功血:可出现雌激素水平不同程度的波动,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等内分泌紊乱表现,如雌二醇水平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无排卵性功血时无黄体生成素(LH)高峰等。
子宫内膜癌:激素水平测定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雌激素持续刺激的情况,如雌酮水平可能升高。
六、治疗原则
功血:青春期及生育期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排卵为主;围绝经期功血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治疗原则。常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雌激素、孕激素、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等,必要时可进行刮宫术止血并明确内膜情况。
子宫内膜癌: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等;术后根据病理结果等情况辅以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采用内分泌治疗等。
特殊人群方面,青春期功血患者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育龄期功血患者要考虑其生育需求,在治疗时尽量保留生育功能;围绝经期功血患者需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育愿望,在不影响预后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