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由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神经系统疾病(如后循环缺血、小脑或脑干梗死或出血)、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紊乱)引起,治疗包括针对病因治疗(耳部疾病按不同病症采取对应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依病情处理,全身性疾病针对具体病症施治)和对症支持治疗(用前庭抑制剂缓解症状、让患者休息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引起眩晕症的原因
(一)耳部疾病
1.梅尼埃病: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同时伴有耳鸣、耳胀满感、波动性听力下降等。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与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相对多见,表现为与头部位置变化相关的短暂性眩晕。
3.前庭神经炎:可能因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30-60岁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起病较急,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随后出现剧烈眩晕,伴有恶心、呕吐,但无耳鸣、听力下降。
(二)神经系统疾病
1.后循环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者,男性略多于女性,是由于后循环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常伴有头痛、复视、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2.小脑或脑干梗死或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起病急骤,眩晕症状严重,可伴有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三)全身性疾病
1.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低血压患者在体位变化时易出现眩晕,常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也可出现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心律失常患者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因心脏泵血功能改变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
2.内分泌紊乱:如低血糖,多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或进食不规律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发作时除眩晕外,常伴有出汗、心悸、饥饿感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可引起眩晕,多见于中年女性,常伴有乏力、怕冷、反应迟钝等表现。
二、眩晕症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
1.耳部疾病相关治疗
梅尼埃病:发作期可使用前庭抑制剂如苯海拉明等缓解症状,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减轻内耳水肿,间歇期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通过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采用相应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等,多数患者经复位治疗后可治愈。
前庭神经炎: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如使用阿昔洛韦等,同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以及使用前庭抑制剂缓解眩晕症状。
2.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治疗
后循环缺血:需改善脑循环,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及改善脑代谢的药物如胞磷胆碱等,对于血管狭窄严重者可能需要介入或手术治疗。
小脑或脑干梗死或出血: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治疗,如脑梗死可在溶栓时间窗内考虑溶栓治疗,出血量大时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等。
3.全身性疾病相关治疗
心血管疾病:低血压患者需调整体位,必要时补充血容量;高血压患者需调整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心律失常患者需根据心律失常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内分泌紊乱:低血糖患者需及时补充糖分,如口服葡萄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需使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二)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眩晕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前庭抑制剂缓解症状,但一般不宜长期使用。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摔倒受伤。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时更应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体位等缓解眩晕,若需用药,应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