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颅内感染是各种病原体侵犯颅内脑膜、脑实质等部位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病原体及感染途径多样,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预防接种、注意个人卫生等预防。
一、常见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细菌: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儿童可能通过上呼吸道感染等途径,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再通过血-脑屏障到达颅内引起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可在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时,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进而累及颅内。
病毒: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肠道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侵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感染儿童,进而侵犯颅内。
真菌: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儿童等。真菌可通过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人体,然后播散至颅内引起感染。
寄生虫:比如脑囊虫,多因儿童食用了被猪绦虫虫卵污染的食物,虫卵在体内发育成囊尾蚴,移行至颅内引起感染。
二、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儿童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发热可为低热至高热不等,头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异,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
神经系统症状:
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脑膜引起的。儿童表现为颈部肌肉僵硬,被动屈伸颈部时有阻力。
意识障碍:病情较重时,儿童可出现嗜睡、昏迷等意识改变。例如,严重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可能很快陷入昏迷状态。
惊厥:部分儿童颅内感染时会出现惊厥发作,可能与颅内炎症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
三、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儿童颅内感染的重要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蛋白含量、糖含量以及病原体等。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通常表现为压力增高,白细胞数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白细胞数可正常或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升高或正常,糖含量正常。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检查。在儿童颅内感染早期,CT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现颅内有炎症性改变,如脑水肿等;MRI对颅内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能更早发现颅内的细微病变,有助于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病原学检查:通过对脑脊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真菌涂片及培养等,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性颅内感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病毒性颅内感染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真菌性颅内感染则使用抗真菌药物;寄生虫性颅内感染使用抗寄生虫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对于有颅内压增高表现的儿童,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呕吐等症状,预防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退热:儿童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当体温过高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需谨慎选择合适的退热方法,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儿童的液体摄入和电解质平衡,根据病情调整补液量和补液成分。
五、预后及预防
预后:儿童颅内感染的预后与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的患儿,部分可完全恢复;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肢体运动障碍等。
预防:
增强免疫力: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预防接种: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如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可降低细菌感染引起颅内感染的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减少感染病原体的机会。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要加强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