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部分轻度症状且自身调节能力较好、受环境因素积极影响的孩子有可能随年龄增长自行好转,但症状较重、存在其他共患病的孩子自行好转可能性小,症状较重的需行为治疗等干预,合并其他共患病的需综合干预,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情况及时就医评估并采取恰当应对策略。
一、自行好转的情况及影响因素
1.轻度症状且自身调节能力较好的儿童
对于一些症状相对较轻的孩子,随着大脑发育逐渐成熟,到青少年期或成年期时,部分症状可能会明显减轻。例如,有些孩子在学龄前期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但进入学龄期后,由于学校环境的规范以及自身认知、自控能力的逐步发展,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这主要是因为大脑的神经发育在持续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神经调控功能逐渐完善,能够更好地控制自身的行为和注意力。
个体的性格特点也有影响,性格相对较为坚韧、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有可能较好地应对多动症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得症状自行缓解的概率相对较高。
2.受环境因素积极影响的儿童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康复有促进作用。如果家庭氛围和谐,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接收到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其行为和注意力方面的改善。比如,父母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节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并且在孩子取得微小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这都有利于孩子症状的缓解。
学校环境也很重要,老师如果能够关注到多动症孩子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引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症状的自行改善。例如,老师可以将教学任务进行适当分解,降低任务难度,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同时在班级中营造积极向上、相互包容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从而有利于其自身症状的缓解。
二、不能自行好转的情况及应对
1.症状较重的儿童
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多动症孩子,如在学龄前就表现出严重的多动、注意力极度不集中,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的孩子,自行好转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不进行干预,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比如在学业上难以顺利完成学业,在社交中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在成年后可能面临就业、婚姻等多方面的困难。
此时需要积极进行干预。非药物干预方面,行为治疗是重要的手段。行为治疗包括行为塑造法、阳性强化法等。行为塑造法是通过逐步引导孩子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复杂的行为分解为小的步骤,逐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例如,教导孩子如何逐步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从最初能集中几分钟,逐步增加到十几分钟、几十分钟。阳性强化法则是当孩子出现符合期望的行为时,及时给予奖励,如表扬、小贴纸等,以强化这种行为,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另外,还可以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特点,学习应对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方法,比如通过自我暗示等方式来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
2.存在其他共患病的儿童
有些多动症孩子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如对立违抗障碍、抑郁焦虑等共患病,这种情况下自行好转的可能性更低。例如,多动症孩子如果同时伴有严重的抑郁情绪,会进一步加重其在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困难,使得症状难以自行缓解。
对于合并有其他共患病的多动症孩子,需要综合进行干预。除了针对多动症本身的治疗外,还需要对共患病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如果合并抑郁焦虑,可能需要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辅助一些心理调节的措施,如引导孩子进行放松训练等。同时,家庭、学校和专业心理治疗师等需要密切配合,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帮助孩子改善整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总之,不能简单地认为多动症孩子一定会自己好或者一定不会自己好,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严重程度、自身发育情况以及所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并采取相应合适的干预措施。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况,在孩子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带孩子就医评估,以便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