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由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耳石症)、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性疾病、颅内肿瘤)、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等引起,治疗包括针对病因的治疗(耳部疾病针对性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针对性治疗、其他系统疾病针对性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康复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治疗有特殊要点。
一、眩晕症的原因
(一)耳部疾病
1.梅尼埃病:多发生于30-5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其病因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病理表现为膜迷路积水扩张,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常伴有耳鸣、耳胀满感以及波动性听力下降。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耳石脱落,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内耳感受器,导致短暂的眩晕发作,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
(二)神经系统疾病
1.脑血管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如后循环缺血,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了内耳及前庭神经核的血液供应,可引起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
2.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等,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前庭神经等结构,可导致缓慢进展的眩晕,同时可能伴有听力减退、面部麻木等症状。
(三)其他系统疾病
1.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这类患者多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眩晕发作时可能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2.眼部疾病:如屈光不正、青光眼等,当眼部病变导致视觉传入与前庭传入不协调时,可引起眩晕,常见于长期用眼过度或有眼部基础疾病的人群。
3.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等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可影响内耳功能,导致眩晕,多见于身体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发病时往往伴有发热、头痛等感染症状。
二、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治疗
1.耳部疾病相关治疗
梅尼埃病:发作期可使用前庭神经抑制剂,如地西泮等缓解症状;也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等;对于频繁发作、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手术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采用耳石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等,通过特定的头位变换将耳石复位到正常位置,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2.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治疗
脑血管性疾病:后循环缺血需改善脑循环,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对于脑梗死患者,在符合溶栓指征时可进行溶栓治疗等。
颅内肿瘤:听神经瘤等颅内肿瘤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3.其他系统疾病相关治疗
心血管疾病:针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进行相应治疗,如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心律失常类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改善心功能。
眼部疾病:屈光不正可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视力,青光眼患者则需要使用降眼压药物,如毛果芸香碱等,控制眼压缓解眩晕症状。
全身感染性疾病: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等,同时注意休息、补充营养等一般支持治疗。
(二)对症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眩晕发作时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强光刺激,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2.康复治疗:在眩晕症状缓解后,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如平衡训练、习服训练等,有助于恢复前庭功能,减少眩晕的复发,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患者,尤其对于内耳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前庭功能受损的患者。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出现眩晕时,需特别注意排查耳部感染、先天性耳部畸形等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的复位等治疗方法;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多种基础疾病并存,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综合管理,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出现眩晕,要谨慎选择治疗药物,优先考虑对胎儿或婴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