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等是发病原因,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表现,通过临床症状评估、体格及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可采取非药物干预(行为、认知行为、家庭学校干预)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需注意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ADH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ADHD患者,那么孩子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
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与注意力、行为控制等功能密切相关。ADHD患儿大脑中这些神经递质的含量或功能存在异常,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等症状。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脑部的一些结构,如额叶、基底节等区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与ADHD有关。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ADHD患儿的这些脑区存在体积、功能连接等方面的改变。
环境因素
孕期和围生期因素:母亲孕期吸烟、酗酒、遭受感染等,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围生期并发症,都可能增加孩子患ADHD的风险。
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关系紧张、教育方式不当(过度溺爱或过于严厉)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增加ADHD的发病几率。
学校环境:学习压力过大、教学方法不适合等学校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ADHD症状。
临床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患儿在学习、活动或其他场合中,很难保持注意力集中。例如,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做作业时容易分心、拖拉,经常丢三落四等。
多动:表现为过于活跃,坐不住,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喜欢奔跑、攀爬,难以安静地玩耍等。在一些需要安静的场合,如图书馆、电影院等,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
冲动:患儿往往难以等待,容易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活动,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发脾气、冲动行事等情况。例如,在排队时不能耐心等待,会突然插队等。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症状表现等,同时也会向家长、教师了解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例如,通过儿童行为量表等工具来评估孩子是否存在ADHD的相关症状。
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如癫痫、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辅助检查:一般包括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情况,进一步辅助诊断。
治疗与干预
非药物干预
行为治疗:包括行为矫正训练等。通过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奖励机制,引导患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当患儿表现出注意力集中或良好的行为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表扬、小贴纸等,强化良好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儿认识自己的症状,学习应对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导患儿通过自我暗示、时间管理等方式来提高注意力和控制行为。
家庭和学校干预:家长和教师需要密切配合,为患儿营造良好的环境。家长要改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可以调整教学方法,为患儿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如安排合适的座位、给予适当的学习任务等。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在必要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且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常用的药物有中枢兴奋剂等,但要注意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
特殊人群(儿童)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在症状表现和治疗反应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的症状表现特点有差异,治疗方案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年龄进行调整。
生活方式:保证患儿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包括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等。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合理的饮食能为身体和大脑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病史因素:如果患儿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ADHD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例如,若患儿同时患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使用药物治疗ADHD时要谨慎评估对原有疾病的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症状变化和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