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手术和肠造口术,围手术期需做好护理,术后要进行康复指导和定期随访,治疗需多学科团队合作制定个性化方案,关注患儿病情和生长发育以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一、手术治疗
1.根治性手术:是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治疗方法,适用于大部分患儿。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及明显扩张、肥厚、功能不良的近端结肠。常见的术式有Swenson术、Duhamel术、Soave术等。手术的原理是通过切除病变肠段,重建肠道的正常连续性和功能,使患儿能够正常排便。对于新生儿期诊断明确的患儿,一般建议在出生后2-6个月内进行根治性手术,但具体手术时机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营养状况等综合评估。例如,对于营养状况较差的患儿,可能需要先进行肠造口术改善营养后再行根治手术。
2.肠造口术:对于病情严重、合并严重小肠结肠炎或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的患儿,可先采取肠造口术,以解除肠梗阻,改善患儿的一般状况。肠造口术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一般待患儿一般情况改善后再考虑行根治性手术。例如,一些出生后出现严重腹胀、呕吐等肠梗阻表现,且合并严重感染的新生儿,首先需要通过肠造口术缓解症状,待患儿一般情况稳定后再评估行根治手术的时机。
二、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肠道准备:术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以清洁肠道,减少术中污染和术后感染的机会。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灌肠,使用生理盐水或开塞露等,逐步清洁肠道,直到排出物为清水样。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灌肠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肠道。例如,对于新生儿进行灌肠时,灌肠液的温度要适宜,一般保持在38-40℃,灌肠压力要低,速度要慢。
营养支持:由于患儿存在肠道功能障碍,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因此术前需要加强营养支持。对于能进食的患儿,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营养补充,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提高患儿对手术的耐受性。比如,对于营养不良的患儿,静脉营养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均衡供应。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腹胀、呕吐、排便情况等。及时发现有无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发热、腹泻、腹胀加重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术后护理
伤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按时更换切口敷料,预防切口感染。对于婴幼儿,要注意避免患儿抓挠切口,必要时可适当约束患儿的双手。
肠道功能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了解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一般术后会有排便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注意观察排便的次数、性状等。同时,要注意有无肠梗阻复发等情况,如出现腹胀、呕吐、不排便等,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小肠结肠炎、吻合口漏等。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发热、腹泻、腹痛、腹胀加重等情况,一旦出现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对于小肠结肠炎的患儿,需要加强抗感染治疗,调整肠道菌群等。
三、术后康复及随访
1.康复指导:术后需要对患儿进行康复指导,包括饮食指导、排便训练等。饮食上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规律。排便训练方面,一般在术后一段时间开始进行,教导患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可每天固定时间让患儿尝试排便,逐渐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例如,可在餐后半小时左右让患儿坐在便盆上,培养排便习惯。
2.随访: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包括体格检查、肛门指诊、钡剂灌肠等检查,以了解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有无复发等情况。随访时间一般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长期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对于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也需要进行评估,确保患儿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比如,随访时要测量患儿的身高、体重等指标,与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标准进行对比,及时发现生长发育落后等问题并进行干预。
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小儿外科医生、儿科医生、护士等共同参与,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和生长发育情况,以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