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处理包括急性期一般处理(卧床休息、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管理)、控制脑水肿降颅压(脱水降颅压药物、糖皮质激素)、调控血压(血压升高和过低的处理)、手术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及方法)、并发症防治(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各方面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老年患者特点等个体化处理。
一、急性期一般处理
1.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用力等增加颅内压的因素,一般需卧床2-4周,具体时间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而定。对于老年患者,卧床休息更要注意防止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机体功能相对较弱,活动能力下降,长期卧床易引发相关并发症。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因为脑出血患者常伴有血压波动,严格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对于病情恢复至关重要。例如,一般要求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60mmHg左右,但要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等情况个体化调整。
3.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易发生误吸,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有效的通气。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长期吸烟导致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下降,更要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肺部感染。
二、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1.脱水降颅压药物: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一般成人每次可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250ml,每6-8小时一次,但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肾功能情况,因为甘露醇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使用需谨慎,防止加重肾脏负担。
2.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可减轻脑水肿,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如感染加重等。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需密切监测血糖。
三、调控血压
1.血压升高的处理:如果患者血压轻度升高(收缩压150-200mmHg或舒张压90-110mmHg),可先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降压。如果血压过高(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则需积极降压治疗,可选用拉贝洛尔等降压药物,降压过程中要缓慢平稳,避免血压骤降。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长期的血压控制情况会影响脑出血的预后,在急性期调控血压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血压情况。
2.血压过低的处理:如果患者血压过低,要寻找原因,可能是血容量不足等原因引起,需及时补充血容量,必要时使用升压药物。
四、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大脑半球出血量≥30ml、小脑出血量≥10ml或直径≥3cm、脑室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手术(如钻孔穿刺血肿抽吸术)等。对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差,手术风险较高,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2.手术禁忌证:如果患者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等情况,则不适合手术治疗。
五、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例如,对于有肢体瘫痪的患者,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良肢位摆放等,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训练强度,因为老年患者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2.康复治疗方法: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电刺激、针灸等)、作业治疗等。物理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针灸对于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等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六、并发症防治
1.肺部感染: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昏迷患者可使用吸痰器及时吸痰。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病房清洁,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有吸烟史的患者更要加强肺部护理,因为吸烟会加重呼吸道炎症。
2.消化道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预防消化道出血,如奥美拉唑等。对于有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相关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有无消化道不适症状。
3.深静脉血栓: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但使用抗凝药物要注意出血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活动受限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要加强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