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与健康可从饮食调整保证营养均衡、控制进食量和频率,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充足睡眠、适当增加户外活动,疾病治疗与监测治疗基础疾病、定期监测生长指标,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患先天性疾病儿童需特殊关注等方面进行,饮食上要根据年龄保证营养均衡选择合适食物并控制进食量频率,生活中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户外活动,有基础疾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定期监测生长指标,早产儿及患先天性疾病儿童有特殊营养及护理要求。
一、饮食调整
1.保证营养均衡
年龄因素:对于婴儿,6个月以内建议纯母乳喂养,母乳能提供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矿物质等。6个月以上婴儿开始添加辅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例如,7-9个月可添加泥糊状食物,如米粉、蛋黄泥、菜泥等;10-12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碎软食物,如烂面条、碎菜、肉末等。对于幼儿及儿童,要保证每天摄入谷类、肉蛋类、蔬菜水果类等食物。谷类提供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肉蛋类富含优质蛋白质、铁等营养素;蔬菜水果类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食物选择: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鸡蛋、牛奶、鱼肉、虾肉、豆类及豆制品等。以鸡蛋为例,1个鸡蛋约含7克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有菠菜、胡萝卜、苹果、橙子等。菠菜每100克含维生素A约322微克、铁约2.9毫克;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
2.控制进食量和进食频率
根据儿童年龄和活动量:年龄小的儿童胃容量小,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比如1-3岁儿童,每天可分为3正餐3加餐。活动量较大的儿童相对可以适当增加进食量,但要避免过度喂养。如果儿童活动量少,应适当减少食物摄入量,防止能量过剩导致肥胖相关问题,而肥胖与营养不良可能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保证充足睡眠
年龄对睡眠的需求: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可达16-20小时;1-3岁儿童每天需12-14小时睡眠;4-6岁儿童每天需11-13小时睡眠;7-12岁儿童每天需10小时左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在夜间深睡眠时分泌旺盛,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例如,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肌肉等组织的生长发育,如果睡眠不足,可能影响生长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儿童身高和身体发育,导致营养不良相关的生长迟缓等问题。
2.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促进营养吸收和身体发育:户外活动可以让儿童接触阳光,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对骨骼发育非常重要。同时,运动能促进儿童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帮助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不同年龄儿童户外活动时间不同,1-2岁儿童每天可进行30分钟以上户外活动;3-6岁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应在60分钟以上;学龄儿童每天也应保证至少60分钟的中等强度以上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跳绳等。
三、疾病治疗与监测
1.治疗基础疾病
如果儿童存在影响营养吸收的基础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腹泻、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慢性腹泻为例,长期慢性腹泻会导致营养物质大量丢失,影响儿童对营养的吸收利用。需要明确腹泻的病因,若是感染性腹泻,应根据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若是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则需要调整饮食,如给予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等。
2.定期监测生长指标
监测内容:定期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指标。通过对比生长曲线,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发现儿童身高、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提示可能存在营养不良问题,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并调整干预措施。例如,在儿童定期健康体检时,医生会详细记录身高、体重等指标,并与标准生长曲线进行对比分析。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早产儿,由于其出生时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营养需求与足月儿不同。早产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喂养,优先选择母乳强化剂强化母乳,以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同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等,因为早产儿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影响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对于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在进行营养调理时,要充分考虑疾病对营养代谢的影响,可能需要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特殊的营养方案,并且要密切关注儿童在疾病状态下的营养状况变化,及时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