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儿童感染后发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免疫力下降时再激活致病。有前驱症状、皮疹特点及神经痛等表现,好发于老年人、免疫抑制及劳累压力大人群,可依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及局部治疗,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患者、接种疫苗预防。
定义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发病机制
初次感染:儿童时期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引发水痘。
潜伏感染:水痘痊愈后,病毒以潜伏状态长期存在于体内神经节中。
再激活: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如老年人、患有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着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导致相应神经节及皮肤发生炎症,出现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群集性水疱和神经痛。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出疹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可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皮疹特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可为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年龄越大,疼痛越剧烈。老年患者常于皮疹消退后遗留长时间的神经痛。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老年人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明显增加。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免疫监视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等都有所减退,使得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更易被激活。
免疫抑制人群: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容易发生带状疱疹。例如,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本身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以及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易于再激活而发病。
劳累及压力大人群:长期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几率。比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就可能因为免疫力暂时降低而诱发带状疱疹。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典型的沿神经分布的群集性水疱、单侧性分布以及伴有神经痛等症状,一般可初步诊断带状疱疹。
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取疱疹基底组织或疱液进行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诊断。例如,通过PCR技术检测疱液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治疗原则
抗病毒治疗: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神经痛。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一般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开始用药效果较好。
止痛治疗: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但需谨慎使用,尤其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等。
营养神经治疗: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促进神经的修复。
局部治疗:以干燥、消炎为主。疱疹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等;疱疹破溃时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湿敷,或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避免接触患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水疱液或空气飞沫传播,未患过水痘的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后容易患水痘,所以应尽量避免与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
接种疫苗: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措施。目前有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等,适合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尤其对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