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有主观症状如眩晕感、平衡失调,还有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其原因包括内耳疾病(如BPPV、梅尼埃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及其他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因素),不同疾病和因素在不同年龄段、性别等方面有不同表现及关联。
一、眩晕症的症状
(一)主观症状
1.眩晕感
患者会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晃动、倾斜等,这种感觉可持续数秒至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例如,一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会突然出现短暂的剧烈眩晕。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眩晕感受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核心是自身空间定向的异常感觉。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述相对困难,但会通过哭闹、烦躁不安等表现来间接反映眩晕带来的不适;老年患者可能因平衡功能本身较弱,眩晕时更容易出现跌倒等风险。
2.平衡失调
患者行走或站立时会感觉不稳,难以保持正常的姿势。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机体机能衰退,平衡失调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更容易发生跌倒事故。女性在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平衡系统,也可能导致平衡失调的情况相对增多。例如,孕期女性由于身体重心改变等因素,可能在行走时平衡感较平时变差。
(二)伴随症状
1.恶心、呕吐
眩晕发作时常常伴随恶心、呕吐症状。这是因为内耳的前庭器官与胃肠道存在神经反射联系。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恶心、呕吐可能会导致脱水等更严重的问题。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敏感性可能增高,眩晕时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
2.耳鸣、听力下降
部分眩晕症患者会伴有耳鸣,表现为耳内出现持续或间断的嗡嗡声、鸣声等。同时可能出现听力下降,不同年龄患者的听力下降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如果出现眩晕伴耳鸣、听力下降,可能会影响其语言发育等,因为听力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本身是常见问题,眩晕伴发的听力下降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日常交流等活动。例如,梅尼埃病患者常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及波动性听力下降。
二、眩晕症的原因
(一)内耳疾病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是由于耳石脱落后,头部位置变化时,耳石刺激半规管感受器引起的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老年人相对更常见。其发生与头部外伤、内耳供血不足等因素有关。头部外伤可能导致耳石移位,比如老年人在摔倒等头部受伤后,容易引发BPPV;内耳供血不足会影响耳石的正常代谢等,也可能导致耳石脱落。
2.梅尼埃病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多见于中青年人,性别差异不十分显著,但女性在孕期、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的时期,发病可能相对增多。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耳淋巴液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导致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老年人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等因素,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男性和女性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上可能因一些生活方式等因素略有差异,比如男性可能由于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比例相对较高,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脑血管病变会影响脑部对平衡等功能的调控,从而引起眩晕症状。例如,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较为常见,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与平衡相关的重要部位,这些部位缺血会引起眩晕等症状。
2.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等,随着肿瘤的生长,会压迫前庭神经等结构,从而导致眩晕。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个体的基因等因素有关。儿童颅内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因肿瘤压迫等引起眩晕等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三)其他因素
1.心血管疾病
如低血压、高血压等。低血压患者在体位变化时,可能因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的眩晕;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也可能出现眩晕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血压控制目标相对宽松但也需平稳降压,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血压变化可能需要特殊关注。
2.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状态可能引发眩晕症状,称为心因性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可能由于情感细腻等特点,相对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心因性眩晕。例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可能因焦虑情绪引发眩晕,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并进行相应的干预。



